作者林克彤先生[/caption]
洪均生先生引述陈发科公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归纳为四种,轮边劲、轮条劲、钻头劲和惊炸劲。惊炸劲极罕见,姑且不论,其他三种都和圆的运动有关,都是在旋转中发出的,因此,说没有圆(旋转)的动作就不是太极拳的动作,大抵不错。
我们习练太极拳时,身上也有这两种轴。从百会到会阴的中轴,是我们身上最大的实轴。腿骨和臂骨在腿和手臂自转时,也是实轴。不过拳架动作中还有很多的虚轴。例如同侧肩胯之间形成的立轴、异侧上下肢之间形成的斜轴、肩手之间形成的虚轴,等等。
实轴的存在比较明显,虚轴则是在意识中建立的,而了解每一动的意义和劲路走向,则是其建立的前提。例如金刚捣碓第二动,左手顺缠,下塌外碾,此时意念中左掌根和膻中穴之间有一根虚轴,动作时左掌根定住不动,左肘和左肩只能绕着这根虚轴向下转,这样左掌根出就会出来一股向前、向上、向右的掤劲。
我们知道,人体的中轴是最大的实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即便如此,一般也要经过多年的锻炼才能在行拳时使其稳定不晃。虚轴是无中生有,要使其稳定就困难得多。不过困难归困难,但还是有方法做到的,这个方法就是螺旋缠丝。
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力—-掤劲—-来自于螺旋缠丝。螺旋缠丝是太极拳的运动法则,是“虽变幻万端,而理唯一贯”之理。螺旋缠丝体现在太极拳套路的所有动作之中,每一招一式,都离不开螺旋缠丝。
身躯以左转为顺缠、右转为逆缠。腿的顺逆随身体转动的方向而定。身体左转时,左腿为顺、右腿为逆;右转时,右腿为顺、左腿为逆。顺缠之腿,膝盖应上提;逆缠之腿,膝盖应下垂。需要强调的是,两腿只有一顺一逆,不能双顺双逆。双顺会后仰,双逆则会前倾。
手的缠法凡拇指向外翻转而使手心向上的为顺缠,拇指向里翻转而使手心向下的为逆缠。手的顺缠和逆缠必然带动小臂的转动,称为自转。手臂向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致使手臂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称为公转。手的缠法配合了手臂的公转就形成了正圈(正旋)和反圈(反旋)。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躯干、两腿的顺逆缠法以及手臂的正圈和反圈。不过在某一特定的式子里,手臂的动作不一定形成完整的正圈或反圈,可能只是完整的圈的片段,比如四分之三个圈、半个圈甚至三分之一个圈。
实用拳法的习练者大多知道螺旋缠丝,但是很多人却未必完全了解其动作规范、含义和作用,以为所谓螺旋缠丝只是围绕轴心的横向旋转动作,因此在练拳时,动作只有缠丝而没有螺旋,最多只能算是半个螺旋缠丝。实则螺旋缠丝中的螺旋非常重要。没有螺旋就没有掤劲,缠丝也难以发挥作用。
简单旋转
螺旋运动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生物的DNA就是典型的双螺旋结构。在很多神秘主义教派的标志中,也经常可以见到螺旋或双螺旋图案。我们在此暂不探讨螺旋结构或运动的哲学意义,我们要研究的是双螺旋运动的物理作用。仔细观察一下就可发现,螺旋转动时,一侧向上时,另一侧必然向下。
这个朝向两端的力就使中间的轴产生了向两端撑开的张力,这样就使其得以保持稳固。
DNA结构
因此,在我们旋转时,一定要有一个斜向的力。这个力必然是同时向两端的。其一般规律是,顺缠时,里侧(阴面)的力从根向梢走,外侧(阳面)的力从梢向根走;逆缠时,外侧(阳面)的力从根向梢走,里侧(阴面)的力从梢向根走。这样每一个动作都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即开即合、阴阳相济的。
螺旋运动
以搂膝拗步为例,当我们开出左步并将身体的重心自右脚移至左脚时,身体微向左转,此时躯干是顺缠(躯干定义为左转为顺缠、右转为逆缠),左侧的力自下向上,右侧的力则自上向下。这两股交错的力使得躯干挺直而稳定。此时左腿为顺缠,腿里侧的力从胯向下走,外侧的力从下向上走。右腿恰好相反,里侧的力从下向上走,外侧的力从上向下走。手上的动作遵循同一规律,大家可自行推究。
三、行星轮的启示
不同身体部位形成的轴或围绕着轴旋转的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连接的。正因如此,洪均生宗师和陈中华先生总是把人体比作一个齿轮箱,里面的所有齿轮都和其他一个或多个齿轮啮合,一个齿轮的转动必引发其他齿轮的转动,而一个齿轮的晃动也必然使整个齿轮箱无法正常工作。
星齿轮变速器是用行星齿轮机构实现变速的变速器。行星齿轮机构因类似于太阳系而得名。它由三个(组)齿轮组成。中央的大齿轮叫太阳轮。太阳轮的周围有几个(一般是三个)围绕它旋转的行星轮。行星轮由行星架连接,行星架有一个共用轴。行星轮的外面,有一个大齿圈。齿圈、太阳轮和行星轮任何一个的转动,都会传导到其他的两个轮。如果齿圈固定不动,力从太阳轮输入,太阳轮的转动就会使行星轮反向转动并围绕着太阳轮旋转,力就从行星轮轴上输出。如果力从行星轮输入,行星轮的转动就会使太阳轮反向转动,力就从太阳轮轴上输出。总之,通过改变动力输入来源和方向,就会同时改变输出的来源和方向。行星变速器可以实现输入轴与输出轴同向或反向传动和输入与输出轴传动比变化,并在陆用、航海、航空等交通运输工具中得到广泛应用。(见科学百科)
我们可以从行星齿轮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得到如下启示:
1、在齿轮组转动时,齿轮之间始终是紧紧啮合在一起的,齿轮的啮合部之间没有任何空隙。惟其如此,力才可以在齿轮间顺利传递。我们练拳时,身体部位通过关节连接成一个整体,一个身体部位的旋转运动推动或牵动了其他身体部位的运动,关节之间不能松懈,这样才能保证力能顺利传导。如此才产生了“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穿”的效用。
2、一个齿轮转动时,啮合的齿轮必做反向运动。我们练拳时,一个部位动时,相连部位也要向相反部位运动或走劲,此即分阴阳。
3、改变力的输入轮和输入方向,就改变了输出轮和输出方向。我们练拳时,任何身体部位都可以是力源。通过改变力源,我们就可以控制力往哪里走,而且我们可以随时改变这种关系。这样才能如常山之蛇,击头则尾应,击尾则头应”,才能阴阳相济。
当然,齿轮箱只是一个简单的类比。我们的身体要比齿轮箱复杂得多也灵活得多,但正因为其复杂和灵活,要练出机械式的运动就更加困难。不过,如果真的练出了机械式运动,你就能获得机械般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唯一限制是你骨头的硬度和筋肉的韧度。
更多帖子
- 不动点的设定 (强烈推荐)
像鑽頭上的螺旋紋,也像傳統蚊香將中間一點提高抽起成的立體螺旋形狀一樣,這個立體螺旋形狀旋轉的時候,外邊的是輪邊勁,內邊的是輪條勁,尖頂一點的是鑽頭勁。
這立體螺旋形狀,平面由上而下望是陳鑫的太極拳纏絲精圖,這個螺旋軌跡在數理上是圓的半徑漸大或漸小,尖在頂,濶底在下的立體螺旋形狀好比實用拳拳架的”上小下大”,纏絲勁由雙腳發出,形於一點的自轉無圈鑽頭勁。例子為掩手肱拳,雙腳腳底發力,由雙腳板步寬的直徑,轉化形於拳頭上一點的自轉無圈鑽頭勁。
這種由大圈有實形的圈,轉化成的零半徑無形的圈,是一種機械力量轉換,就像可轉波的單車,透過不同大小的齒輪組合運作,產生省力或加速的效果。這種轉換也不限於以單點自轉為結果,可以像擰毛巾,由雙腳步寬轉換成雙掌之間的距離的前後直線出手動作。上身何種大小的圈或者一對相等同時反向的直線動作(輪條勁),由自己選擇按情勢需要形成。
收肘出手由上而下平面看,似行星齒輪變速器,身體脊骨是太陽輪實中軸,前手小臂中為行星輪中軸,肘點為太陽輪行星輪的咬合點,前手中指尖為行星輪與齒圈的咬合點。
從豎面正面看,左右肩與左右胯的垂直線也有作輪條作用,一升一降將雙腳的力由下而上傳送到手。
總之,實用拳的運作就是一個複合的齒輪箱,將雙腳的扭矩力透過身上各部互相咬合旋轉形成要作用的一個大圈,中圈,小圈 ,無圈,或輪條動作。
這個齒輪箱運作時,在箱不同部分觸碰就會感受到不同的勁力,如輪邊勁,輪條勁,和鑽頭勁。如行星齒輪變速器在轉的時候,接觸齒圈外邊是輪邊勁,齒圈內邊是輪條勁,接觸太陽輪或行星輪中軸是鑽頭勁。
看完师兄的文章收获很大,理解了无论实轴还是虚轴首先不要晃动,才能出来棚劲,以后在练拳时要体会动作中实轴和虚轴,做到不晃了,劲就出来了。对下榻外碾和螺旋缠丝以及齿轮箱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谢谢师兄的分享!
点赞!
论述的太棒了,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