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的对了的时候,你的对手会觉得他是被人从后面拉动的。这就是你加一点将动作完成的时机。你的对手一定要感到他“落入”一个洞,或被拉入一个洞,否则,你的推就是一个常人的推, 不是太极拳的推。例如,你推一个方盒在人行道上走,无论你推它多远,多用力,你停下的时候,他还是安然“坐”在人行道上。可是,你要是将其推到了下水道开着的口,只要你轻轻一动,方盒就“跌”进了下水道里面。那就不一样了。对于平展的路(阳)来说,下水道的那个圆口,就是阴的,这个阴的,就是“空”。”引进落空“ 的首要条件就是在对方的手脚(脚是一定的,手在这里指的是和对方的交手处)外设立无数的这样的”空“。他一动,自己就先进去了。在我们太极拳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太极拳的方法,这个方法在这里一两句还讲不清楚。给几个例子。
(1)提小鸡。为什么身大力足的人将对手抓住肩膀一下子提起来,对方就没招了?因为被抓那点是阳点,其余全空了(阴)。
(2)如履薄冰。为什么人站在冰上,倒的可能性很大?因为站在那里不动,你在一个阳点上,一动,脚就踩空了,还是一个空字。空就是阴,就是没有。没东西踩!
(3)你掉入”流沙“里的时候,就不能动,一动,就要下去。为什么?因为靠在你身上的所有的沙,都有同一个“性质”,就是流掉。所以,你看见、觉到的是很实在的沙,其实都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小时候听父亲讲了一个中苏乌苏里江战争的故事(不是书上讲的那种)。他说,打了好几天,打不过人家。咱的大炮打在人家的坦克车上,人家不疼。主席反复听了战报,然后命令再打。结果,我们俘获了他一台坦克。怎么打的呢,主席命令他们用炮将坦克四周的冰打烂,坦克掉乌苏里江里了!这个故事的真假不重要。它讲了一个太极的道理。用了方法,将哪坦克“拉”进了河里! - 你的有关正圈和前胯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后胯不往前动,相反,后胯往后去。这样这个动作产生的是螺旋缠丝劲。这个劲是实际上比后脚和前手的距离长的一种劲。这是我们正想练出的太极劲。只有前手和后脚之间的关系是由两胯协调(加上肘、膝盖、丹田等的辅助)才能练出这种劲。 太极有个术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指的是向里的动作是无限的小,向外的动作也是无限的大。 后胯的问题涉及这个概念。这里暂且不表。
- 有一个概念叫作“分界线”。没有这个分界线,就无从谈太极的分阴阳。简单点说,就是只要你动,身上一定有一个不动的中立点。这个中立点前边的一定往前去,后边的往后去。没有特殊的训练,这一点身上是没有的,所以人身自然劲是不大的。没有太极拳里的特殊训练,人是不能自悟出来这一点的。我们太极拳里还讲一个东西叫“连”。就是“粘粘连随”里的“连”。 这个连就是前、后两点之间的关系。没有中间的“分界线”那一点,是不可能理解或体会、感受、制造出那个“连”的。
这个“分界线”也是将“推”转化成”拉“的一个关键。
更多帖子
- “腰襠劲到脚”视频花絮 (强烈推荐)
- 从“架子”谈起 (强烈推荐)
- 动作的原则 (强烈推荐)
- 要哪儿给哪儿,没要的不给 (强烈推荐)
每个“推”都应该是“拉”
1、提小鸡、如履薄冰、流沙。
引(牵引、勾引)
进(进来)
落(落入)
空(空、洞)
“推”对了,对手会感到“落入”一个洞
被人从后面“拉”入一个洞。
2、正圈与前胯
后胯住后去,
这个螺旋缠丝劲是实际上
比后脚和前手的距离长的一种太极劲。
前手和后脚之间的关系
由两胯协调才能练出。
(加上肘、膝、丹田等的辅助)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
向里的动作是无限的小,
向外的动作也是无限的。
3、分界线
只要动,
一定有不动的中立点
才能分阴阳。
粘、黏、连、随。
“连”就是前、后两点之前的关系。
“分界线”也是将“推”变成“拉”的一个关键。
后胯向后是平行
提小鸡、如履薄冰、流沙。分界线。空。练实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练空。
对陈老师这么快就译成中文表示感谢!您对太极的透彻理解让我激动和佩服!从您的网站和网上公开的视频感到您的成就简直就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您说的一些东西拿来实践就有显效!(虽然我目前还没练陈式)再次向陈中华老师敬礼!
“推必需是拉”第一点还看不明白!是否是又去又来的矛盾力?
另外第二段的英文能否译成中文?
已经翻译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