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距离
先说一件事。传说愚下在大青山有天晚上,差点儿把一条大汉摔到山下去。其实事情没那么玄(危险),一是愚下第二次照面的时候使劲拉着人家,没让人家跌倒,再者我们交手的地方离崖边还有几米。
事情是这样的:大前年夏天愚下在大青山,吃过晚饭后非常凉爽,山上的小伙子们都会聚到玉兰阁前的平场上打拳推手。我来平台稍晚,见陈旭正跟一位一米八二左右的三十岁左右的人推手,陈中华大师也在。那人面生,稍瘦,显然对陈旭很不适应,看他被很脆地从侧面推出,愚下觉得陈旭身上的不动保持的很好。眼光一扫,见陌生人还有三位,其中两位都是二十出头,一米八五到一米九的大个子,身体雄壮,圆领衫、短裤,不知道是练什么的,另有一位一米七出头的,穿迷彩短袖、短裤,身体异常健壮,虽然看不出专项练的什么,但绝对是受过良好训练,力量和灵敏性俱佳的那种人。他一直背着手,嘴角带一丝微笑观看,稳稳当当,是个人物。愚下脚下不停,绕过人群,在靠玉兰阁前台阶站下看。
忽然听陈中华大师高声冲愚下说:“师兄,他们想跟你试试,行吗?” 大伙儿一齐转脸看过来。
虽然出乎意料,愚下当然说:“行啊!” 但不知是几位年轻人里谁要跟自己试试。
只见两个巨人之一,大步穿过人群奔愚下而来。愚下站着没动,等他迈出最后一步将能够上愚下了,愚下这才进了半步突然跟他贴上,同时左手在他右肩膀上一搓,他从愚下右肩外踉跄而出。巨人在众人笑声中,回到原处,再次大步奔我来了;我看准了他的步点,右脚适时猝然进了一大步,因为他正抬手,两人合上的时候愚下右手很容易就插了把,翻右手按在他背上,左手管他左臂,转腰推按;愚下怕左膝绊住他,趁转身的时候撤了左脚,但他仍有前栽的可能。愚下怕他黑天摔在花岗岩地面上,就双手拉他,他体重大,好不容易才拉住。
第二天,几位年轻人让人送来一大袋水果,不止二三十斤,给大伙儿吃的,里头专门装了一小袋,里头有芒果什么的,说是给那位老先生的。愚下乐了,这是谢愚下拉住他的,说不喜欢吃芒果,给别人吃吧。
当时是自然而然进的步,什么也没想;事后一琢磨,两回照面,一次进半步,二次进一大步,是愚下争得主动的关键。因为愚下进步而对方不知,愚下主动提前合上,就选择了时间并且掌握了距离;他因为没料到两人提前相遇,失去对距离的掌控,也就失去了掌握情势的先机。
咱们在这儿就聊聊距离。
距离,可以在这儿指的是自己跟对手之间的距离,就是自己的攻击部位和对方身上的被攻击部位之间的距离,当然也指对方的攻击部位跟自己身上的目标部位之间的距离。
倭人的剑道,西洋人的拳击,包括近三十年在国内流行起来的散打等等,都特别注重与对手的距离,明确提出“距离”和“距离感”。国术作为历史悠久的拳脚击刺之学,当然更讲究距离,虽然没有作为一项技术特别提出来。咱们太极拳盘拳走架,一举手一投足,都在改变自身跟上下前后左右的物体之间的距离。如果咱们没有主动改变和利用距离,不能敏锐地觉察到距离的微小变化,要想练成高手那是没门儿。
要说改变距离的移动方式,要数动脚最有效。有道是“手不够,脚来凑”,这话告诉咱们,要改变距离,主要靠动脚。另外,这话还告诉咱们,手不够的时候动脚,而不能动别的地方,比如动上身或者手臂。观人推手,常见有人俯身向前伸手推挤人家,这样中正全失,极易犯双重,也就极容易为人所承。有句拳谚是“撅屁股猫腰,师傅不高”,生动好记。
各项技术都有各自适宜的距离,距离直接影响到攻防技术的实施。咱们一调距离就可以使技术,一改变距离就可以使对方的某项技术不能使或者半途而废。如果咱们掌控距离,无形中就为自己发挥技术和抑制对方的技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推手较技的时候,自己适于什么距离,就设法保持这一距离;双方都适合的距离,争取自己带有突然性地调到这一距离;自己不擅长的距离,则应努力避免;知道对方的“得意技”在什么距离使最合适,也应力图避免。所有距离改变,主要靠自己移动脚步实现,不能指望靠推拉对方来完成,记住陈中华大师说的“调己不调人”。这样,咱们的推手水平就上了层台阶。当然,跟自己人通过推手练习某项技术的时候不能这么干。
仅供各位同好参酌。
当时等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潍坊的朋友一群四家好多人一起来大青山玩,住在玉兰阁。孙中华老师说的故事发生在当天晚上。我们在玉兰阁前练拳。 这群人中有四个体壮的大小伙子。看上去像体育学院出身的人士。
孙老师发其中一人的时候动静很大。主要是那人从来没有体验过太极拳的这种劲。他的大声惊吓,把整个人群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