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师父的“零基础讲座”,感受很深,涉及了很多关键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对初学者帮助很大,贯穿于实用拳法学练的始终,在进阶时依然能起作用,甚至更加重要,便起了根据师父讲课内容和自己理解进行一个系列总结的念头,温故而日新。首先便是学拳最重要的事情:校准。
1.校准与对上
校准是基础层面的东西,属于思维和感知方面的内容。师父用校枪的作例子讲校准,说的是枪本身的精确程度。还拿枪举例,一把校准好了的枪,只要按要求进行瞄准和击发,就一定会打得很准;一把没校好的枪,也许随手一击能碰巧打中目标(就是师父说的“碰巧打得很像”),但却没有办法次次都能打中目标。校准也是一种对上,是基础层面的对上,关系到“枪”本身精确性;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对上,属于会不会瞄准的问题,校准是瞄准能起作用的基础,涉及到思维、感知、观察等各个方面,是学练实用拳法的重中之重。
2.校准是什么
我们在练习实用拳法时的校准是什么呢?是思维、是观察、是感知。
(1)思维校准:思维能不能对上。什么是思维对上了?师父说了123,我们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要问为什么,去做123就行了;不能说其中的1可以用4来代替,或只选择其中的23再加上自己的5。作为初学者,要有一个全盘接受的过程,就好像我们开始学书法,摹帖时不能有个人的发挥,首先是要求摹得完全一样,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其它。
(2)观察校准:看到的和真实是不是一样。以改正庇身捶为例:我自己多次看自己的视频,没有发现自己下拳过高的问题,说明我在看自己视频时还是有欣赏的成分,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进步,没有看到不足的地方,和真实情况有差别,也就是说:观察校准没做好。
(3)自我感知校准:做出来的和自己想要做出来的是不是一样。小刘(育鑫)发现我庇身捶下手拳过高后,能经过改正顺利地把下拳置于膝上方,说明自我感知校准程度还可以,只是忽略了招式要点(目标不明或说没瞄准);但若是经过刻意改正但下拳还是过高,那就是自身校准方面出了问题。在传播实用拳法时也遇到过一些学员,说他手高于头部了,应该低一些不要超过眉毛,可他一做还是高高举起,甚至发生过把他的手用力压下去,一放开他的手臂居然立刻、自动弹起来,这也是属于自我感知校准方面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十分常见,程度不同而已。
3.如何校准
校准是思维和感知方面的问题,我们想校准,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正思维:学实用拳法,用实用拳法术语,做就行了,不要问为什么,不要用其他的词语来代替实用拳法术语,严格按规矩来做;二是会听课:老师让看哪就看哪,让做啥就做啥,不能师父强调肩的时候来一句“胯该怎么动”,让看的时候看,让模仿提时候再模仿,通过听课加强观察能力;三是强感知,对于学员来讲,不要想怎么才能做到,要充分利用参照物,如果有师父和教练给校正动作,就把校正后的感觉(不管这个感觉有多别扭)死死记下来,每次练功时去找这个感觉,把自己的感知和客观实际对上,从而完成对自己感知的校准。对于实用拳法传播者,在帮助别人时,由于现在大部分人是在基本功还还没下到功夫、短时间内就学完了十三式,在这种情况在帮别人改动作时,先别注重套路细节的对错(毕竟能比划下来就不错了),先帮他把基本功的身体结构找到,尤其是膝、胯、肩的要求,待他身上基本形成结构了、有了支点后,再去细抠套路中的动作(尤其是肢体末端的具体位置),会事半功倍。
4.校准的层次
校准也是有层次的,校准甚至贯穿于学拳的始终。还是以枪为例:对于打钢珠的“喷子”,校准要求可能是大致方向差不多就可以了;到了现代的步枪,校准的精度就会高一些,要是升级到了殂击枪,不旦校准的精度要求高,甚至还要考虑到风、空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来进行同步校准,在射击时也要综合考虑到所有因素。拳也是如此,随着功夫层次的上升,所要校准的地方由手脚逐步发展到胯、肩、膝,再进一步还要从身体具体部位的感知发展到力线、轴、开等相对抽象的感知,艺无止境,校准也无止境。
此篇文章有关:
更多帖子
- 正确使用橡胶管的前奏 (强烈推荐)
- 开肘的功能解剖定位 (强烈推荐)
- 吉他的弦和太极 (强烈推荐)
- 刘霞继零基础笔记总结之三:2020年8月7日直播 (强烈推荐)
总结得细致、全面、深刻,学习了!
刘学长抽丝剥茧,总结的好文,已拜读且收藏。
学习!校准过的都是一样的。没校准好的是千差万别的。校准是一个长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