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做过几次英语视频的文字转换。之前听英文讲课视频,只是大致理解,用中文记忆、思考和笔记。做文字转换的心态不同于自己做笔记,我逐字逐句听,没听清的多听,没理解透的词语去核查,还请教过英语老师。这几次文字转换完成后,感觉到换了语言就换了思维,有几个概念(词语)的理解豁然开朗。
第一个概念是“分”。对应的英语词汇是“split”,在视频《一路前十三式的用力重点 20200717”》里,陈老师说的是do a split,我查了词典,结合上下文,翻译的是“再加上一个让他分裂开的对拉”。我当时能感觉到陈老师的意思,是把对方的结构打一个裂口,撕开裂口,撕大裂口。
“一路前十三式的用力重点 20200717”花絮 20秒-25秒“do a split”
我把split这个词和概念重视起来。作动词解就是“发现、创造一个或几个裂缝,扩大这些裂缝,使某事物分裂、分开,成为几个部分”,汉语需要一段话才能解释它,可能还解释不准确。
紧接着7月25日陈旭教练来淮北讲座,有一天晚上练功后他说的一番话,让我对split有了进一步理解。他说,我们和对方交手,就是打破对方的接口,用桌子来比喻,桌腿是结实的,面板是结实的, 桌腿和面板交接处如果没有专门练习过,就是不结实的、有缝隙的。打击目标就是这些接口,从而打破对方的结构。如果要拆一个结实桌子,要对榫卯接口下手。而实用拳法要练的,就是自己的这些接口(骨与骨接头形成的关节),用自己的“接口”打破对方的“接口”。
从敌回归到我,从用回归到练。split用在对方身上是顺着对方结构的裂缝缝隙,把他拆开,撕开。split在自己身上是拧着转、对着转、反着转,撕开自己关节,也就是分阴阳。这正是练拳的过程和方法。
不分阴阳的转,敌人只要顺着转就没用了。把桌子扔来扔去、转来转去,桌子扔旧是一个整体,没有被拆开。如果桌子会动,它一定会顺着劲把扔它人的人给带飞,但是对不扔它、只拆它的人毫无办法。
后来看直播课中陈老师很多讲解,不管是一个关节的分比如的腋下的搓(肩不动、大臂和胸分,这还涉及到下面要说的“转”),还是整体结构的分比如中间不动前手向前后脚向后的对拉(前后分),都是split。
第二个概念是“转”。这涉及到几个英语单词,分别是revolve\revolution,twist,和turn,汉语都可以翻译作转。汉语在表达感情上很丰富,但是表达外物、外部世界、物理现象,比较笼统。英语单词比汉语更准确。比如这里的转,以及陈老师讲课的时候说过的“向内爆炸”那个单词等。下图列举几种转,老师讲解的时候都有明确区分,左中右分别是环绕(别的东西)转,绕自己的轴转,扭转(杯身和杯盖拧转)。杯和盖形成一个整体,可以让杯子溜达一圈回来原地,可以绕着三个轴之一转杯子,可以拧转盖子。
我自己和我身边的拳友,易弄混的是twist和turn。twist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两个部位的接头处有一个“小房间”(关节囊),这个小房间是不动的、整体不动的,两个交接头相对的转如杯和盖。turn可以理解为一个部位自己绕自己的轴转,或两个(多个)部位交接在一起,绕着整体的轴转。twist就是不能一顺的turn。
日常练习常见的错误是三步做正圈的第二步转腰,很多人是胯没动、扭腰twist。还有正圈收肘转腰时候收肩了,肩跟着往里来了,胳膊和身体整体turn。
“绕一圈回来”容易理解,却容易做错。很多情况下,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原地转、轴不动。陈老师经常在上课时候指出我们“绕一圈回来”和“原地转”的混淆。
区分开这几种不同的转,有助于我们理解实用拳法的其它规矩。我们把杯盖扣和杯身白字当作人体的正面,正面的轴是做侧手翻的轴,垂直于冠状面,横伸出的黄色轴是做前滚翻的轴,垂直于矢状面,竖轴垂直于水平面。“真不动”的不动,很多是指转的轴不改方向。比如陈旭教练最近直播课说的肩圈,胯圈,外圈不动内圈转,外圈给内圈的轴给定住,使得内圈保持平行于矢状面,内圈的轴一直垂直于矢状面,从肩向外的射线就是冠状轴的方向,后面有墙。如果肩动了肩圈改方向了,从肩向外的射线就不垂直于矢状面了,后面墙没了。
从这一层理解,练出轴来,也是练出面来(轴的垂面),也是练出圈来(面和身体各部分相切成为圈,比如肩圈胯圈两个矢状面上的圈,头胸腰的三个水平面上的圈,肘膝腕踝因为胳膊腿是活的,只能在垂直于骨头的面上)。也就能理解老师和教练说的,身体前后左右的“一堵墙”。
另外,看推手讲课和用法课,作用在对方身上时,也是变换着去打这几个轴的主意,打破结构以后,顺着某一个轴让对方转,或者说是让他在某个面上转。
换一个思维方法去理解分和转,希望未来练出轴来。
此文章参加2021春节征文活动
更多帖子
- 正行和前行 (强烈推荐)
- 关于结果和过程 (强烈推荐)
- (旋)转,(中)轴,(填)满,。。。 (强烈推荐)
- 扣脚趾解决大问题 (强烈推荐)
感觉这篇文章可以夺冠或者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