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家中反复看了陈中华大师《对称》的视频,再回忆中华大师的两次言传身教,我对绷有了新的认识。
大极八法中绷属水,意指绷劲象水无孔不入,又如按下葫芦浮起瓢。今天看了中华大师的讲解,又想到了水的另外一个特性,就是水遇到硬物后,其运动轨迹是反方向的且是发散性的。
如把一盘水倒到地上,水是四溅而起,那是因为水遇到地(硬的),地给水一个反作用力,把水反弹回来了。用力学原理来分析此现象:地面给水的反作用力只有一个,且力的大小与水给地的冲击力是相等的、而方向是相反的。那为什么水的状态会变化了呢?就是说水倒到地上时,是整体的;而被地反弹回来时,却是四溅的。这就是“水至柔”的特性。
用水的特性来理解实用拳法,就是身体任何部位受力,受力点不动,而其他部位向四面散开(限于水平,我还不能理解到四面八方)。这就是动与不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但他只是一个方向的力,我却是四个方向的力,一比四,自然稳操胜券也。
说得“太极”一点,就是受力点不动是阳,而其他四个力是阴。遇力则阴阳分明、互为其根,胜负立判。
听起来好象不可能做到,但用手去推一下陈中华大师的身体,这种理解就不再是神秘了,成了真实的体悟和感受。
理解归理解,练到身上却是难上加难。怎么才叫练到身上?就是把与生俱来的用力习惯换成另外一种习惯。关于这一点,许多“名家”都说是把本力去掉,换成新力。听了不免让人莫名其妙。这个问题,北京的孙中华老师已经在他的博文中作了巧妙的批评。为什么新砍的树必须先长时间的放在水中浸泡后,才能用于做家俱?这个原因众所周知。陈中华老师就是用“树放水中浸泡”来帮助学生理解改变用力习惯的重要性。
形成新的用力习惯首先必须转变练拳的习惯性思维。现在太极界可谓是“百花齐放”,甚至同样一个套路,演练起来都是五花八门。这是“人练拳”的原因,就是绝大多数人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在练拳,怎么舒服怎么练,武术越来越象“舞术”了。长此以往,祖宗留下的宝贝将会荡然无存。前辈洪均生宗师说过,“规矩之至,动必如式”。陈中华大师形象的教导学生,要“拳练人”,就是要按照拳架的设置练拳。从“人练拳”到“拳练人”,即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练架子—规矩的要求。
个人之管见,请同仁指正。
浙江金华 杨旭民
2014年11月9日
更多帖子
- “太极理论1”视频 (强烈推荐)
- “太极理论1”视频购买 (强烈推荐)
- “间接力”视频花絮 (强烈推荐)
- “不要动!”视频 (强烈推荐)
“大极八法中绷属水,意指绷劲象水无孔不入,又如按下葫芦浮起瓢。今天看了中华大师的讲解,又想到了水的另外一个特性“。
恕我直言,你在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陈老师的教学,唯恐你将来记得的只是你的想法。我提意重复用老师的言语,跟别人谈实用拳法的时候也是一样。练多了以后,会慢慢明白老师所选词语的直接和智慧。
也正如你说的“阴静实阳虚动”,虚动,就是阴了!那阳不就是“不动”了?哈,我理解,这些只不过是个定义而已,假如前人反着定义阴阳,那也会一直那么叫下去的。所以没必要去深究。其实,陈老师是不太用阴阳来教学的,一说阴阳就显得神秘。他发现的规律--动与不动,诠释了太极的根本。动与不动,就是每个动作都必须有至少两个以上部位构成,但必须有一个是不动的,不动的部位是参照物是支点,是动的部位的依靠和前提。如果非得说成阴阳,那也行。我说“不动”是阳,你也可说是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不动练上身。不过,我把“不动”说成是阳,也是考虑过的,是想强调其重要性:不动太重要,又太难练,太难做到。陈老师每个视频教学里都用动与不动来统领,如前天上传在优酷上的视频,换了两次支点,第一次是手不动进身,第二次是身不动出手,前者手为支点,后者身为支点,少了任何一个不动的支点,此动作就失效。望同学们细加揣摩,有心得就拿出来交流讨论。
说得“太极”一点,就是受力点不动是阳,而其他四个力是阴。遇力则阴阳分明、互为其根,胜负立判。
杨兄阴静实阳虚动,天为乾 地为坤,天是阳,地为阴。不动是阴啊,不动为阳理解不了?
谢谢你的指点。《易经》对阴阳的定义正如你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