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声明,我尊重每一位辛苦付出、收获成绩的人!尊重每一天的坚持练习、流血流汗!
当我们讨论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大家不由自主就默默的选好了阵营,内心对抗起来。然后讨论的话语,听起来都变成了对自己选择的批评。说出去的话,也变成了对自己选择的维护、对对方的批判。
我们能不能跳出自己的阵营,站在一个高一点的地方,看一看两者?
一、搏击
搏击是商业活动的一部分,“搏击”如果放在商业运营角度看,是资本投入产出的一个微小环节,和足球赛、篮球赛的赛事转播、现场售票、品牌效应等一样,只是吸引了不同爱好的人。
搏击的形式(一对一)决定了搏击运动员更需要个人曝光、个人包装。好的搏击运动员要做足戏剧性,充满话题和争论,让大众恨的人可能更让老板喜欢,因为大家乐于看到这个家伙被揍。所以营造个体冲突,拉仇恨等情形是正常的营销手段,也许某些讨人厌的运动员私底下人挺好,也有些刚好相反。
搏击的过程包括打斗、决胜要更有观赏性。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眼球、更多关注度、更多的金钱
。搏击的规则也被“观赏性”这个目的影响。比如拳击比赛看到裁判不让搂抱,是为了不冷场、想让拳击手继续对轰。其它综合格斗类的比赛会禁止很多伤害较大、容易快速结束比赛的动作,以让运动员持续“战斗”吸引观众热情。在规则的制定中,提高“观赏性”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说武术套路偏重“观赏性”,其实搏击也偏重观赏性。这是通过利益导向、规则导向形成的。套路的观赏性背后是宏观意图(国家求稳定,销天下刀兵铸十二金人),搏击观赏性的背后是资本逐利性决定。
二、传统武术
武术来自战场。从兵器(箭、枪、刀盾等)到近身徒搏(跤、角),从阵战到单兵,武术越来越从战场凸显出来。个人感觉明代是武术(本文讨论的传统武术)形成、发展的时代。因为元朝对汉人、对武术是打压的,明朝恢复汉制、兴武,同时有很多对外战事(对胡、对倭)锻炼了实战。以抗倭战场为例,枪兵(包括狼筅)、刀盾兵各司其职,各有训练方法,杀敌中有神效!现在武术很多能看到枪、刀盾的影子。
(去掉武器以后,很多功法、用途作了调整。我练习实用拳法的感受是,太极拳来自枪法。枪是拦拿扎,去掉枪,还是要合出一根硬、直的东西在腰上,两个手始终是六封四闭的状态,不用头肩应敌,凸出丹田、胯(尤其是后胯)的作用。我目前能看到实用拳法的攻击方式主要把人头脚颠倒,以后脑或者面部着地,反关节击打也有)
传统武术的初级阶段(其它没练过只练过实用拳法),感觉是修内,改变人的身体,重塑。改了有什么用,练习的当时是不知道的。过了几年才明白前一阶段练习的东西有什么用途。这和常见到的搏击练习是完全不同的:搏击的练习,一眼看到头,你练的什么、有什么用你一眼就知道!
实用拳法(此处代表传武)的练习,我感觉四年前至今练习的东西,是为了当下一个很小的动作准备的。而这个很小的动作(比如落后胯,只落不退),是和人对抗中取胜的关键:你会做对方不会做(甚至根本不知道)。同理可以知道,现在练习的东西基本上是为了三年甚至五年以后准备的。到底有什么用?五年后你就知道了。
(现在我只能看到四年来练习的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现在练习的东西以后有什么用,我的脑袋理解不了,理解了也很可能是错了,只能等。等到我能理解、能用的时候,会有另一层认识)
三、发展不同
理解的难易程度不同:人的本能决定了选择,一眼就知道的东西,和五年后才知道的东西,你能看到哪个,你能理解哪个,你会选择哪个?人总是选择自己“理解”的东西。实际上自己能理解的东西还在自己原有层面上。选择自己当时不能理解、也不知道以后什么时间能理解的东西是反常态的、反人性的。(需要投入三年才能理解这种反常的东西,才开始看见,才真正开始练,这可能是老师说三年能入门的原因吧)
外部支持的不同:外部支持的差异也是导致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很难比较出结果。专业搏击运动员(参加赛事、拿奖金、出场费的),是实现资本的意志的,是资本投入、希望获得产出的一个环节。资本照亮了搏击运动员的前路。一些出身低微的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搏击巨星,获得巨大收益,改变了人生,改善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甚至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角色!这些凤毛麟角的明星,给广大搏击从业者以坚定的信心:都想通过搏击运动改变人生。这让他们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努力,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搏击人生”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而传统武术的练习者,绝少纯以武术功夫获得生活资料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练习,几乎没有人敢于以功夫作为自己的人生支撑。这导致练习的投入度,从宏观上说,比搏击从业者低。传武练习者如果也想被资本的光照亮,只能成为“搏击运动员”,去打搏击。
这其实是一种放弃和投降。不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投降,是一部分人对资本的投降。传统武术从真正能实战,被资本阉割掉实战的部分(可以拼命的部分)。
(看中外历史,冷兵器时代,越是乱世越是武术功夫兴盛的时代,因为这时候凭功夫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安身立命。这时代的功夫,和当今时代的搏击一样,让大家乐意舍命投入,因为大家对自己的“功夫人生”也充满希望和梦想。)
最后再次申明,不论是练习套路,还是搏击,还是传武的其他功夫,都是个人选择。所有的成绩、功夫都是通过汗水、努力换来的,都应该被尊重。
沉甸甸的稻穗,遇到沉甸甸的麦子,一定是相互低头。不论传武、搏击还是竞赛套路的练习者,在各自选择的里拼命付努力的人,也一定会明白和尊重其他人的辛苦努力!
更多帖子
- “太极理论1”视频购买 (强烈推荐)
- 高泉植2012.10.24日 (强烈推荐)
- 高泉植改拳照片幻灯片 (强烈推荐)
- 2012.11.4日 (强烈推荐)
不知所云,一棵树上的两个果实,非要说其中一个是桃子、一颗是梨;
“梨”长的不好,非要说“桃子”是另一根树上长的。
“梨”说我是甜的,“桃子”都是毛,肯定是没有味道的。
“名星”和“大师”一样多,“梨”和“桃子”一样,只是视而不见,视而不见而又视而不见,以至于不视不见。
如果要比较两者,对两者应都有较深的接触、体会,所以,请问作者练过搏击吗?打过擂台吗?
没有。我学过经济学。
传武和搏击,没什么好比较的,本质内容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
“不同”是现象,是错觉。
我写文没想去比较内容上的差异。我只是从职业发展、外部支持等方面罗列一些想法。
罗马竞技场永远有市场,人们有这种需求。和“斗鸡”“斗狗”“赛马”等一样,很多人需要一些载体,释放一些他们自己做不到的、不好去做的东西。资本看到人们的需求,就会去满足这种需求。搏击可以说是适应了这些需求的传统武术。
人就一个脑袋、两手两脚,哪些搏击动作是脱离世界各地的传统武术而凭空出来的?本质内容是一样的。不过做了适应和调整和强化。
这些关系和现象,不是实用拳法,非要身体力行。这些情形是眼睛看到的,脑袋想到的。
搏击和传武都练过的、都练得很好的,也不会分析这些个,两个都练的话不会有时间想这些的。
斗鸡赛马等比喻不甚合适。
现代文明摒除了搏斗比赛的野蛮,竞技运动员有了更多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自己师门的正面追求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