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青山,有一次陈中华大师跟人讨论推手,我在一旁看着,不免一时技痒,就说:“我有个办法。” 陈中华大师听了就抽手撤脚站开,对方保持姿势没动,我还用他原来的姿势,使个技术一下奏效了。当然我伸手捞住,人家是配合我,不能让人家摔在地上。
陈中华大师笑着说:“你这是‘招’。”
“招”就是招术、招法,多指进攻的技术。他的言外之意,我使的是技术而不是功夫。
我觉得自己的动作都是实用拳法的,合拳理,动作小,使得也比较严实。我也知道自己使的是“招”,还属于技术层次。跟技术相对而言的是功夫,功夫就抽象了,未必能看得见,恐怕只能摸得着。
陈中华大师好象明白我的想法。后来下雨我们站在楼檐下。他站在那儿伸着手让我试。我一近身,他的手和身上脚下动也不动,我就给他的手指弹出来。再 试,仍然 给弹出来,使了几种办法,毫无用处,连着给弹回来。旁边人见了,也上去试,中华也是照弹不误(外人看了,准以为我们商量好了表演呢)。
我体会,这就叫功夫。真功夫跟技术招法,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像我这没有功夫的,跟有真功夫的一搭手就受制,什么技术也使不上。
晚上雨住了,陈中华大师和我在玉兰阁大堂坐着聊天。他的几个徒弟和学生有的在大堂远处或外头盘架。他跟我说:“你看着,我要把人往吊灯那儿发。”说 完,他 就把一位洋弟子召唤过来推手,结果一搭手,那位弟子就斜歪着身子沿弧线踉跄而出,虽然没飞起来,确是直奔吊灯那儿栽。中华又让这位弟子把宾馆外广场的另一 位洋弟子叫进来,人还没到,中华又跟我说:“我让他往那根柱子那儿去。”结果当然是这位弟子又是仄歪着绕了一道弧线向那根柱子撞过去。
我知道,陈中华大师这是让我明白功夫和招法的区别。我记得曾经写过一件事:中华在上海的一家宾馆的楼道里把两个学生绕弧线发出,一个撞进杂物间,一 个撞进 楼梯门。原来我以为有巧合的成份,现在才知道,陈中华大师是先定了去处才发人的。想往哪个方向发就往哪个方向发,已属不易,但直线发出去,远处斜对过的门 是进不去的。让对方先跌跌撞撞,绕一道弧线进杂物间的小门,这不但是功夫,而且是高超的功夫。联想起来,不由对陈中华大师的功夫又加深了一层认识。
我想起先贤的一句话,“大匠不言术”。陈中华大师是怕我太注意技术,以使招赢人为目的,才一再演示给我的。我由衷地感谢他。
说了半天功夫,功夫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练各种桩功或动功,练出“功力”来,再加上技术,就是功夫。武术界一直流传着一些拳谚,像“拳 不敌 法,法不敌功”,“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打百遍,不如一站”等等。我这里对这不作评论,不过太极圈里众所周知,陈公发科和洪公均生两位大师都不 练功,陈中华大师也不练功。
洪先生的公子六先生记得洪公说过:“陈公发科他老人家一辈子发人,连一式金刚捣碓都没使完。” 陈公发科身体不壮硕,又不练桩功导引等等,但必然是有上乘功夫的。洪公均生和陈中华师徒身高都是一米六几,体重也就60公斤出 头,臂力腰腹力腿力也毫不出众,却随手发人如掷。他们两位虽然不练桩功导引,也必然是有上乘功夫的。事实胜于雄辩,功夫跟站桩导引什么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洪公以耄耋之年,沾哪儿哪儿发,在九十大寿的寿宴上,应邀讲话时竟然说:“谁跟我推推手?”再看他老人家跟徒孙推手的情景,谁说“到老一场空”来?
要说洪公和陈中华师徒俩,除了身高体重差不多之外,其实两人更相象的是都有孤傲的脾气秉性,都有极高的智力和学养,都有独到的不同流俗的思维和见解,甚至连幽默的言谈都很像。难怪洪公老是惦念远在加拿大的爱徒,也难怪中华一谈起恩师傅就很动感情。
举个洪公幽默的例子,洪公跟弟子和外国学生一起吃饭,风趣地说,伸手夹菜就是正圈,筷子回来把菜放进嘴里就是反圈。因为我跟陈中华大师共处的时间不 少,觉 得他极富幽默感。比如在大青山的时候,他每天清晨五点多钟就带着众学生在宾馆外打拳。这一天有个外国学生可能醒得晚了,大家一套拳快打完了这位老兄才噼哩 啪啦地跑出来。陈中华大师边走架边问候说:“GOOD AFTERNOON!(下午好!)”那的学生正狼狈不堪地跑来,想也没想就习惯地也回了句“GOOD AFTERNOON!” 弄得大家忍俊不禁。本来是早上五点多钟,他问“下午好”,开着玩笑就批评了人家晚到下午去了。吃饭的时候,中华更是妙语连珠,大家经常是边吃边笑,有时插 插话。有几次他没跟大家一起用餐,饭菜照样很丰富,竟然几次都比平时加了两大盘米饭,可见他的故事和笑话比饭食都吸引人。我特缺乏幽默感,工作的时候曾经 得过“铁面”的外号,所以不止一次感慨地跟他说:“‘幽默是智慧的富余’,看来我的智慧没什么富余。”
我这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也教这篇东西不那么枯燥。其实,陈中华大师也不是单纯逗笑,他博学强记,爱谈有哲学意味的东西,爱谈跟太极有关的东西。 能把这 些讲得幽默隽永,那是本事。另外,他读研究生时学的是教育心理学,这么做必有道理。先不管有什么道理,那些离家万里在异国山里头苦练的洋弟子学生能跟老师 一天三次乐融融地吃饭,光这一点就十分有益。
我们越了解洪公和陈中华师徒两位,就越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能够有那么高深的功夫,为什么我们能够有实用拳法。
我不打算给功夫下个严格的科学性的定义,只想按陈中华大师的言传身教,试着说一说功夫上身的过程。
有道是“拳打万遍,功夫自现”,练太极先得多盘架子。再者还有“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光凑数不行,一定要按规矩练。架子盘熟 了,就 可以练推手,走架推手相辅相成。推手的动作只能使套路里的,初期宁可输,绝对禁止使套路以外的动作。行拳走架要悉心体会每个动作的用法,“走架无人似有 人”。还要把架子从粗往细了练(指细节要地道),从外往里头练(内外相合)。练到一定程度,正确的动作定型形成了,您推手时的任何反应动作,都是正确的套 路动作。又有了较好的听断能力,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手很难找到和利用你的毛病。假以时日,您身体内部的动作越来越灵活,成了一台高效的无级自动调节 的齿轮箱,外部动作质量也越来越高,内部内外相合而随时形成合理的力学结构。您的劲力会变得极为强大,抵御对手力量的能力也会变得极强,推手较技已经罕有 对手。再经过年复一年不辍的努力,渐渐地,您的身体里头变了,肌肉、筋腱等又刚又柔,又松又紧(可不是或刚或柔,不是或松或紧)。外观上再也不肌肉显露。 人的身体是有极强的适应性的,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您身体的骨格、关节、各种软组织都适应了太极拳的特殊要求而发生了变化。处处分阴阳,处处是太极。您伸手 就能够控制对方,而对方只觉得异常别扭非常而且无隙可乘。寻常意义上的“化”已不再需要,来力沾身,您受力处的肌肤自动向四周抻开,就把来力分解掉了。来 力在上,您的身体可以从下方像流体一样漫流过去;力从下方来时,身体就从上方漫压过去;来力在胸腹,只见着力处自动瘪了下去,旁边凸了出来,来力照样落 空,这时候您就将人玩于股掌之上。甚至别人一伸手,您已经欺近贴了身。诸如此类让人看了神奇,甚至有点儿诡异(有人说是恐怖),没亲眼见着的,不管口里怎 么说,心里多半是不信。到了这地步,太极真功夫就上了身了。
至关重要的,也是我反复强调过的:首先,您练的套路必须是像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这样的真传传统套路;再者,这整个过程要在得了真传的老师指导之下完成。两者缺一不可。
妨碍人得着真功夫的因素太多了:一、拳的套路不对。二、老师没货或不教。三、不能刻苦训练。四、时练时辍。五、急于求成,知难而退。六、追逐名利,迷失根本。七、自作聪明,对老师阳奉阴违。八、仗恃力大而忽视太极技术和功夫。九、钻研领悟不够。十、武德有亏,嫉傲狠戾。
这些因素哪一条都足以断送一个人追求的功夫历程,这也是有真功夫的太极人少而又少的原因之一。爱耍小聪明的往往自作聪明,对老师的话妄加解释,擅自 改变, 变得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结果练得不对。急于求成的,见到学一招就能赢人,会的招多了,能经常赢人,就耐不住磨练功夫,以至一辈子就在技术层次踏步,成就 有限。力大的本来是好条件,遇到不如自己的不用说,与水平差不多的人较技,仗着力大也能取胜,所以信奉“一力降十会”,走到歧途上去了。有的人,学到一定 程度就去比赛,练竞赛套路,搞竞技推手,结果得了好名次,可把练太极真功夫的时间占去了。这样的情况我们都见过不少了。难怪洪公和陈中华师徒都感叹:“我 们这拳,‘聪明人’学不了,力大的人学不了。”我看还得添一句:“心浮的学不了,好名利的学不了。”
上面谈的是功夫和技术的不同,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一方面,技术是技术,功夫是功夫,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另一方面,技术是功夫的载体,离开技术,功夫也无所附着而发挥作用,可以说功夫是不可以脱离技术而存在的。
太极功夫离不开积累,因为功夫是从大量的练习而发生飞跃上的身。长功夫要花时间,即便有的人快一些,也不能指望速成。在浮躁的社会风气里,世人多趋重名利,但急功近利做的事,跟练真功夫背道而驰。先说到这儿,祝各位同好成功。
更多帖子
- “太极理论1”视频 (强烈推荐)
- “太极理论1”视频购买 (强烈推荐)
- “间接力”视频花絮 (强烈推荐)
- “不要动!”视频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