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实用拳法是在抖音上,看到陈中华老师的讲学片段,虽然听不大懂但是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在B站上搜索了一下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相关视频,发现与市面上的太极拳区别还是蛮大的,并不像认知中的太极拳绵绵软软柔柔的,而是略显机械,硬邦邦的感觉中透着一种质朴。于是开始慢慢在网络上关注实用拳法。期间向陈中华老师的弟子刘洋、黄松教练学习了身体开发的课程,重新认识了身体各环节的功用,以及跟凌子明教练学习实用拳法的基本功及十三式的套路。
通过学习实用拳法发现与自身专业(京剧教师)有着紧密的联系。常听老一辈的先生提到过太极拳与京剧身段有着共通之处,国剧宗师杨小楼先生也曾拜在陈发科先生门下学习陈氏太极拳。以及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位先生也都有过习练太极拳的经历。京剧与太极拳两者都讲究“心为令”,“始而心动,始而劲动,始而腰动,始而身动,始而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先贤的故去,京剧身段中的核心功法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身段舞蹈化,实际上背离了京剧身段本身的意义。跟凌教练学习实用拳法的这半年中,更确信了实用拳法就是一直寻觅的与京剧身段有关联的太极拳。京剧身段就是要懈开身体各部位关节,并使之产生关联型成有机的协调统一。
为此利用暑期时间上大青山实地学习,在这六天的学习中,陈旭教练更系统的从基本功提水、拧毛巾、六封四闭的训练次第中分层次进行了讲解。比如:提水练习的五个步骤扎根、协调、填缝、竖踝开胯旋转、提水,进行训练。拧毛巾大小臂通过肘部协调出来的螺旋缠丝劲,以及竖踝、膝盖、大腿至腹股沟之间的连线形成的三角尺,压住丹田通过中轴与腿部三条连线旋转协调出来腿部的螺旋缠丝劲。正圈通过六个步骤竖踝、收肘、拉、绕、别、伸。六封四闭肘与膝别,反圈的肘与膝别。陈旭教练特别提到在练习这些基本功时意念不要放在身上要放在外物上比如:通过一根棍协调出肘与膝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球协调出开肩肘与丹田合的关系。通过潭中与肚脐压住丹田的小方块协调出守中的关系。通过外物造出一个空间来练身体。正好与京剧身段中“心为令,始而心动”对上了。
在山上这几天中也尝试体验了推手,在与老于的推手中,对守中合住的概念有了认识,老于看上去弱不经风,感觉一扒拉就能倒,实则我想多了,倒的那个是我,正因为老于合住后能守住中,在推手时感觉就像个不倒翁下重上轻,怎么使劲摔都能一一化解,反而是我劲都在腿上一会便体力不支上重下轻,被老于摔倒。
在山上的最后一天有幸跟陈旭教练探讨交流了一下京剧与太极的关系,我也做了几个京剧的身段,陈旭教练看后也提出了,身上太空没有劲头全是表象外化的。并用太极的理念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守好丹田的中在这个前提下在做动作。确实老先生也讲过京剧的身段应是劲力内含而发,不是外在的比划,丹田守中正是体现了劲力内含。
学习最后一天的晚上有幸体验了邱迎东教练的推手,感觉跟邱教练一搭手就被吸过去了,自己使得劲都被化了,推在他身上有时软绵绵的就被摔倒,有时像堵墙的压迫感被顶出一个后滚翻,有时又很巧的一别坐地上了。总之体会到了太极推手的魅力。
初上大青山不但景致的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练拳的氛围更是让我体会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句话的含义。下山后将一如既往的好好练拳,也希望有更多的京剧同好,能够来大青山接触并学习实用拳法,找到我们那个遗失很久的钥匙。
更多帖子
- 一次难忘的邂逅20230329-孙湛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