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学拳的时候,子明教练先给我粗略地介绍和教了正圈的动作,孙老师和子明教练都看出我好像有一定运动基础,我说我是学武术竞技套路的,他们便提高了要求,子明教练要求我下面定住,一动不动。我当时凭着浅薄的认知,心想:我看老师们的视频里下面也不是一动不动啊,再加上自身不具备结构力,一直有起伏和晃动,教练再次提醒了我,还是动了,于是我找个镜子,那就按教练要求下身不动。这是我第一次体会“不动”。十分别扭和不适应。
后来又报了陈老师的教练课,就想解决这个对“不动”的理解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的结合,我明白了这个不动是关注点和参照系的问题。有时老师说的手没动是空间位置上的没动,就像抓住什么东西了,位置上没有变化,其他位置怎么动都行,就手没有发生位移。有时说手没动,是手上没有动作,例如做收肘时,这是我去山上,听邱迎冬教练讲我才明白的,我在收肘的同时手上单独做动作了,翘腕啦,或者手单独转了,晃了,都是动了,告诉我们手肘的关系是学实用拳法的第一把钥匙,我们身上有好几套关系,这个手肘的关系非常关键。其实刚开始学的时候教练就一直在提,却从没当回事练。以这一个手不动,举一反三,引申到身体其他部位,都是一样。后来再看陈老师的拳才看到老师一直说的:我的手从来没动过。
在去年八月份我和陶丁一起第一次上大青山参加讲座,当天傍晚到达,陈教练说让我们晚上先休息一下,看看大家推手。在大家推完后听陈教练讲解:我们要在不动中寻求动,守住丹田,肚脐眼下面有个小方块,锁住这个小方块,从胯缝这开出来,我们身上这个小方块是真不动。身上的动作也是被动的动,是协调出来的。在陈教练身上也体验了,就是没感受到任何动作和威胁,不知道哪来的神秘力量我又飞了。在第二天和老于推手后陈教练再次提醒了我丹田这里没锁住,底下开的很大,但没劲。我还记得一句很有意思的评价:你是开了没锁,老于是锁了没开。
后来下山我就一直练守住丹田,让它别动。确实在练习套路和推手有了一定的提高。然后就到了我目前练到的阶段,体会真不动,转。陈老师也讲到过,转的东西是不动的。以提水为例,初学时我比较痴迷提水,因为看到了六字真言:开胯、旋转、不动。当时想着开胯非常重要,就用提水练习开胯。后来在腰裆胯的区域可以做出很大动作了,我以为自己胯已经很开了,但毕竟学了一年多了,我反思这么下去肯定不对,我也没看陈老师和教练们练拳和推手时胯像我似的来回“晃”很大,要是以胯上动作幅度来评判胯有多开的话,那学舞蹈的比我们开多了,这个开我理解为通,是胯不再堵劲了,劲路上联通了,后来想起子明教练也给我演示了,不是晃,是真转,大腿的股骨转,外形上几乎看不到变化,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到现在,尝试这样练了两周左右,找回了刚学拳时的感受,举一反三在其它部位也如此要求,大小臂、大小腿、左右竖向的肩胯轴,中轴,全如此。这回是真动不了了,也做不了几个了。感受到这拳练的就是个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更多帖子
- 实用拳法给身体扩容20230810 (强烈推荐)
- 沉浸式学习 (强烈推荐)
- 盲人摸象——摸老师脚踝有感 (强烈推荐)
- 一切都变了~小儿麻痹遇见实用拳法 (强烈推荐)
刘天缘同学《对不动的阶段性理解》体会写的真好!一年里,他之所以突出优秀!进步很快!不尽尽是有武术的基础,而是他平时勤学苦练、有思考、有试练和认真学习和感悟陈老师的每句话!和对陈老师每个视频都认真钻研的精神!令我敬佩!值得学习!
对″动与不动”通过天缘同学写的体会和陈老师近期给我们上的教练课,我也深深有点感悟。“动与不动”其实就是分阴阳。动里面有静(不动),静(不动)里面有动。它们是同时存在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从动里面,找到不动点。从不动里面,找到动点。就像陈老师打的比喻:房子是不动的,动的是我们人在屋里走来走去。像火车的轨道,轨道是不动的,动的是火车在轨道里行驶。例如:陈老师经常拉皮筋做示范说的话:定住两头,走中间(就是动里面)如推手:顶往对方的手,要一动不动的掐住。我们可以动下身,动腿和脚。其实是有很多的”动与不动”的例子,让我们把这些动与不动的理念融入到一路和推手里,找到更多的“动与不动”的支点,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不知道自己肤浅的感悟是对否?见笑了。
通过天缘对"不动"的理解,展现他一年的不断学习、刻苦习练,使思想身体结构都有很大优化。优质的身体条件,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的心态,定会成就卓越!我感觉对"不动"的理解是无穷尽的,它会随着身体内在结构的变化而深入。
看到不动的文章,联想到陈老师推手视频中的后背像弓,像靠在墙上一样,也是不动,把对方引进来就撞墙了又反弹回去了。
写的真好!怎样知道自己动了?还是没动?能去找参照物了不起。可贵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值得学习。
刘天缘是我们班最出色的学员,平时不仅仅是勤学苦练,更是对实用拳法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实在是佩服!
对不动的阶段性理解,及时记录,赞赞赞!
内容不谈,看到文章最后一句“以上是对于“不动”的一些浅薄的认知,也许再过半年一年我又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发现现在写的啥也不是。”,突然像照镜子一样,发现我自己之前经常也是这样写,带着某种不能准确形容出来的复杂内心活动,些许自知之明?些许谦虚?些许上帝视角?些许不自信?些许怀疑……大概综合如此,而且一直障碍至今。
之所以是障碍,是因为这句话跟事物本身无关,我们都应该慢慢把它丢掉。既然是“阶段性理解”,那就没有“啥也不是”,过去是(百分之五)!现在是(百分之十)!未来也是!只是“是”的程度高低,终不能百分之百的“是”罢了。
老师说,学习就是爬楼梯,太高了够不着,需要一层一层爬,大家你高一层我低一层,及时记录及时分享,前后的人才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哪里来的“啥也不是”,无论何时于后来人,你这写得也太“是”了!
哈哈哈,感谢!我再有什么体会及时记录,不说与内容无关的话
写的很好的体验。有练习、试验、思考。
感谢何教练鼓励!我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