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陈中华老师给我改拳,在我身上试再收一式。他一转身差一点就要把我的胳膊给卸下来。当时我做再收只是模仿了一下动作,手在前一挥而已,根本不知道再收的劲路在哪里。我无论如何是理解不了陈老师是怎么做的,感觉就像是被坦克碾过。从此知道了再收的厉害。
再收的用法在捋,六封四闭也有捋。于是我先把再收当作左边的六封四闭加转身来练。多年下来,我再做再收时,捋的劲路已出来了,也能够比较有效地牵动对手。在行拳中走到再收时,我把与假想对手的接触点,定在左前臂的中间部位。转身,收肘,接触点不动,手往外伸。肘与手相当于绕着接触点在转。因为配合着转身,这个手臂地转也就成了螺旋缠丝。现在我已经能把假想的接触点移到腋窝下,手肘都不动,开肩,撤步转身,这时产生的动力更加强大。做对了,即使是重量级的对手也是能被牵动的。
通过我自身在再收一式上的学习与提高,从易到难,我更深一步地理解了实用拳法中的大与小。“手不动,里面在走;肘,肩,胯。”“里面动作大,外面动作小。”这两句话是几年前,我在陈老师的一次讲座中记下的。当时记下了,不过,过后就忘了。现在重新看到,感慨很多。简单的两句话却化了我十多年的时间,才让我有了深刻的理解。
不同的接触点,作用于对手的效果不一样。实际上则对应于杠杆原理。再收的真实效果有如铡刀。而铡刀则是杠杆的一种变化。杠杆的力距越长越省力。然而我们的身体毕竟不是一根棍。我们必须明白拳式中每一式的劲路,把劲路看作棍,这时才能理解并运用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有三种不同的运用。如图中A、B和C。
“手不动,里面在走“对应了图中的B和C。我前面讲的我先把再收当作左边的六封四闭来练,是因为不懂也不会开肩。不得已而为。在这一式上收肘相对比较容易,但作用于对手的力相当于图中的B所示,向前上方向外走,后来我把接触点移到腋窝下,再开肩并撤步转身,这时作用于对手的力相当于图中的C所示,向下往里走。
受教了”把再收当作左边的六封四闭加转身来练”,槓杆加上旅转。但图C好像不对,如图,第三类杠杆是支点在左方,重物在右方,力点在支点与力点中间。好像收肘是这类槓杆。肩是支点,手钩着对手,肘发力。
你所講的“肩是支点,手钩着对手,肘发力。“實質是拉的動作。這時候的肩不是支點,是軸。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肘肩胯在反圈第一动中的配合”。順便補充一下,把肩定為軸的收肘是小圈。越往下(胯,腳)圈越大。
肩不是支點是軸,很受啟發,謝謝!
“再收”中有“提水”、“六封四闭”、“小擒打”、“左转身捣碓” 等动作的变化。卫平选这个动作阐述拳理是很有代表性的。
反复看了几遍,对照着陈老师的视频以及评论帖子,总算明白一些。“重物”是对手,“支点”是手,图中的三个杠杆图示,按顺序对应了再收的三个动作。
很受启发,仍有两个问题要请教:
1、左前臂的中间假想成接触点,从你文章中理解这个接触点就是支点,那么,与对方接触的另外一个点即作用点在哪儿?
2、接触点移到腋下,虽然是假想的,但实际推手中,对手是不会轻易把接触点让你移动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你说的这个接触点,还不能叫支点,杠杆里的支点一变化,原来的杠杆就不存在了。
写文章能帮我理清概念。谢谢你的问题。
(1)你说的对,接触点不是杠杆的支点。为什么两者会混淆,原因在与,当对手与我接触时,那个接触点就不动了。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能在那个点上与对手发生作用。这也是陈老师一直教我们不要推。合上(碰上)了就行。那么支点在哪里?支点就在手上。
(2)一路的训练核心在不动旋转开胯。真正能做到了,那么在实际推手中才有可能运用自如。我以再收一式作为写文章的出发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希望大家能举一反三。再收是反圈。大凡拳式中的反圈都值得我们去好好体会。
“于是我先把再收当作左边的六封四闭加转身来练”, 这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