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中华老师六封四闭拳照学实用拳法

这张拳照是陈中华老师2004年在加拿大板芙国家公园演示六封四闭
陈老师从1979年开始练拳到2004年,历时25个春夏秋冬。老师谦逊地说“这是第一张技术性可以使用的照片,可供同学们学习、研究”。不禁感慨,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
今天,我们不妨以老师的六封四闭拳照为发端,谈谈你从中看到、想到的任何。希望这种讨论方式能使大家碰撞出火花,总结实用拳法的技术精髓,从中获得习练的启发。

陈中华加拿大板芙国家公园六封四闭2004

统计: 342 总浏览,

从陈中华老师六封四闭拳照学实用拳法》上有 3 条评论

  1. 看到这张照片,第一反映“这是老师的开拳作”,这拳架里是25年磨一剑的功夫,周身现的是规矩
    有实用拳法里的基本要求:步法-弓马步,身法-身备五弓手法-坐腕法-左顾右盼。
    协调性要求:不偏不倚似有靠(打拳如坐板凳),肩坠肘,下塌外碾螺旋缠绕(胳膊、腰、腿三节分明,皆有太极纹),内外合。
    外形上的均衡、周身一家。“秀若处女,不带张狂气,一片幽闭神,尽是大雅风规。”

  2. 老师不止一次的说,要想从众多拳照中挑出一张很难。我常常给老师设计讲座海报,招生简章之类的平设计。在我看来老师的拳照都一样,每次都是从库中随便挑选一张就用了。老师告诉我,不行,必须用某一张,我说那张光线不好,老师说只有这样拳架还可以。老师考虑的是拳架,而我只考虑到了“美”感,在老师的心目中“拳”是最重要的,拳练得“规不规矩”是最重要的,至于自己拍黑了、形象上并没有太在意,从另一个侧反映出老师对于拳的严谨性。也鞭策我练拳要严谨,不能依葫芦画瓢,差不多就得了。我平时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常常因为活多、或者情绪问题,总是告诉自己差不多就得了,可是墨菲效应、海因法则常常就再这个时候产生作用,推手虽说现在大家把它当做游戏,但如果真是上了赛场、或者危急时刻与人交手,对方是不会“差不多就得了”的。因此还要细心、严谨。返回来说这张照片,之前老师发过一张和这个一模一样的照片,只不过是那张上标出来了“身备五弓”,身特点的结构比较完美,对于我这个只学了三年的初学者,暂且看不出这张拳照与老师的其他拳照的区别,如果说非要吹毛求疵、或者说鸡蛋里挑骨头,我感觉这张拳照确实看上去两腿“桥拱”结构更加扎实,左右腿缠丝劲较为规整,能够通过裤子上的”太极纹“两膝略微前后差距感觉出下肢的“弓弦”拧紧的感觉,上身非常中正,头、前肩、前胯也有明显的螺旋缠劲,蓄势待发。全身力量饱,前后手的“瓦楞掌”也能够感觉到手上的缠丝劲。不知分析对错,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