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趋向阳路 点点滴滴风雨途

        习拳已有三年,对实用拳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悟。有的时候觉得这拳没法练,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时候又觉得,哦~不就是这样吗,自己想多了……记得陈老师说过,太极拳过去也叫“矛盾”拳,确实各处都存在着“矛盾”。
        可能用“阴阳”来形容才更贴切吧,在初步练习的时候,影响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使劲”,怎么使劲,在哪使劲……也在练习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一度把胯练的每天像发炎一样疼,现在回想,就是堵了劲,还在蛮力撕扯,这不跟去健身撸铁没什么区别了吗。
        后来发现,开胯的开不是拉开的开,是开关的开,是连通,通开。胯是个中转站,用于连通上下,使身成为传输劲的管道,明白这,我练开胯的目的就不是使劲拉开了,是对准。从使蛮劲,过渡到对准,找到结构力,放掉多余的肌肉力,相对以前,就是不使劲的劲。
        这期间,用了一年半,从无法认,到切身会;从无脑使劲,到不使劲,再到该使劲的使劲,不该使劲的别使劲。我对太极又有了新的认识,阴阳是同时存在,互不干扰的;不动是同时存在的;那使劲和不使劲也是同时存在的,力要在有用的位置
        再反观自己的拳,我发现真的差太远了,在推手中,依然会出现不该反应的地方反应,不该使劲的地方使劲;在套路中,还有太多妥协(定不住)的部位。
        在学拳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传统的东西是互相关联,需要完整学习的,同时也就发现了各领域似乎都好像缺什么,好像学哪个都有,盲人摸象。从中我感觉到“太极”就是包罗万象的,是既要…又要…的,融会贯通了,就是太极了。
        陈老师以前提过:形意的手,八卦的走,太极拳的腰裆功,一方是讲了三种拳的特点,一方也反映都离不开我们的身,在看老师练拳时能观察到,这三种拳都在老师的身上,也看到了老师对身精妙的控制。
        于是我明白了老师提过的火候的问题,时间不到,功夫是绝不会出来的。在这条路上欠缺的东西还太多,还有太多要学的东西,缺东西就没法“融”,不能融会贯通,又怎敢称自己练的是“太极”。但三年来的提高也让我坚信,“听话”一定会水到渠成的,老师已经为我们铺好了路,我只需听话照做。亦步亦趋向阳路,滴滴风雨途。

更多帖子

统计: 306 总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