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是“震撼”,三级第一堂课,老师就告诉我们三级练的是定住两头,中间找到两个点,练的是这两个点的别。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撼”,如果老师不说,真的是这辈子都不可能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一点,也看不出这一点,更猜不到这个点。但是当你了解了之后,发现“原来就是这个!”这就是智慧,大道至简,道理很简单,但是我们普通人却从来不可能想到,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虽然暂时我还练不到,但是却拓展了我的思路,打破了我的思维框架。练拳不光是练身体,更是练脑子,练思路。我们从第一天练太极,就在练“看不见”的东西,这个“看不见”更确切的说法,就是老师说的“障眼法”。这个就是我们每天在看,却从来没看见的东西。
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看什么都是从太极的眼光去看,我现在也开始“转变”,带着这种思考去看问题,用太极的思路去做事,又将万事万物尽量用“太极”的思路去解释;
二是“袋鼠的尾部”,有一堂课,天缘问老师关于尾闾的问题,老师说是从脊椎尾巴骨分叉,一部分往前卷,一部分往后卷,像袋鼠尾巴一样,撑在地上,这个理论到对于我来说,又是一次震撼,和我之前了解的“太极拳”完全不同。我虽然也看过很多太极拳视频,各家各派都听过一些,但是这个理论却从未听过。另外也侧面说明“专一”的重要性,很多网友、拳友和当初的我一样,这个门看看,那个门转转,但是始终是在门口,因为没有进门,没有深入了解,所以即便是有好东西,也看不到,不深入,不专一,看一千个门,也是一千个表面现象,了解一千个理论,也不如坚持按照一个门的理论深入学习。哪怕只了解这个门里的一句话,都比之前看到一千个管用。让我想起刘震云的那本书名——《一句顶一万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懂了一堆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之前只是道听途说,自己也只是道理复读机,当把一个技能练到身上,再听哪怕是一个烂遍街的理论,你都能从中发现完全不一样的真谛,更何况这种高深的理论,也只有当我们达到一定的层次,我们才会提出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去听老师讲,就好像,你只有爬到一个山顶,才能看到后面的山,否则,你看到的第一座山已经挡住了你的视线,你根本看不到山后面有什么,所以坚持爬一座山很重要,而不是站在山脚下,把群山看遍。
三是“雕琢”,刚开始学太极的时候,老师就说我们练的是艺术品,艺术品就是要反复雕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的在一个东西上打磨雕琢。所以,三年了,拳只学了一套,我一度想学二路,但是都放弃了,第一时间有限,第二我觉得我还是要先雕琢一下。由于工作、生活忙碌,练功时间太少,甚至经常断断续续,所以我决定在“少而精”上下功夫,尽量每次练,先练基本功,开胯左边右边100个,正圈反圈左手右手100个,当基本功练多了之后,会发现身上的关节比以前开得更大了,找到了臀部连接后脚跟的感觉,找到了不动的方法,特别是肩膀晃、膝盖晃,找到了胳膊只转不动的感觉,最后再有时间再套路打个一两遍。
随着功力的增加,就像老师说的,不用专门学推手,不自觉的就会推了,我以前自以为学了太极挺厉害,可是发现和从来没学过拳的普通人去推手,我一点儿优势也没有,想来想去,都是不得要领,还是用蛮力去推。但是经过3月份的天津课,和这几个月下来的聊太极、三级课,加上中间天缘兄、葛明兄的几次接触、推手实验,我慢慢找得到了一点推手的感觉,一是不用力,不能紧张,手、上身摆好动作之后,就是一体的不动了,所有的动作都从胯里出来,二是“漏砂”太好用了,我和别人交手时,无论对方怎么控制住我,只要我身体垂直往下一落,不用落很多,就落一点,立刻身上就都活开了,之后就是不动加旋转,别人基本上就拿我没有办法。
当然,我的水平还很低,还是初学者,刚刚摸到了一点门道,今后的路还很长,我还有跟多没有“看不到”的东西,也相信,这个拳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震撼”、“转变”。我还是要坚持去“抠”这个拳、去“雕琢”这个拳,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更多帖子
- 特殊时期爱上直播——郑丽霞 (强烈推荐)
- 2021.7.13陈老师直播课笔记 胳膊和躯干分离 ,一动不动 (强烈推荐)
- 上下分阴阳 胯缝开了2022.11.17.陈中华综合教学 (强烈推荐)
- 真不動 三字經-馮嘉傑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