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结构 合规矩 实修行(之三)——2024三级教练员班学习小结

        2024年我继续参加了三级教练员课的学习,这一年老师带领我们继续前行,让我们看到了实用拳法中更加广阔的世界,现将今年学习所得仍按原来结构小结如下:
一、知结构
        今年这一部分我想分享一些图片和视频,这些图有些来自我们网站、有些来自朋友和同学们分享,还有些来自书籍和抖音,这些图和视频主题围绕的是太极阴阳、三生万物,从和前两年的内容联系来说,前年是不知结构到知结构,去年是了解结构可以在四个维度分出不动,并且与不之间可以转换,今年是进一步理解组成结构的基本原素,同时从分形角度或许也可以说是结构的整模型。

        第一张图是静态的太极图,这是模板,是标准,是原理。

        第二张模板开始产生态,运开始,运方式用陈鑫前辈《陈氏太极图说》的说法是“阴阳开合”,用实用拳法的说法定住中间走两头定住两头走中间

        第三、第四张显示的是模板运后,对外界的影响,即造成的差,产生的势及差、势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场,这是二维平的展现。

        第五、六张是图,第五张是两个黑洞合并同时产生引力波的图,第六张是阿基米德螺旋图,一方这是运及其影响的三维展现,另一方也展示了运时内外部的不同情况。

        第七个是视频,是地月潮汐现象的画演示,这是更进一步的展示,试着简单阐述下所理解的其中的关系:如果我方是结构力较为强大的一方像地球,就可以用引力控制和对方的距离,并用运产生的海浪、漩涡、飓风(差、势、场)来影响对方,影响的方式可以是淹没、轧断、甩飞,拍击等,如果我方是结构力较为弱小的一方,被对方引力影响,如海浪中的船,那么如果对风浪有着很好的认识和感知,并且操舟的技术极好,就可以穿行风浪如履平地,如果技巧极其高明,或者说技巧高出对方较多,那就可以像月亮一样,虽被对方引力影响,与对方有关系,但不管风浪多大,都不会受到影响,并且或许可以反过来影响风浪,进而撼
二、合规矩
        今年学习到的合规矩的内容有:
        1、何为三级,中间两
        三级班第一节课,老师开宗明义,说三级课要学习的就是定住两头,动中间,一级是撑开架子,拉紧皮筋,产生绷劲,二级是动中间动中间是模板和原理,三级是动中间动中间才有“用”。通过学习,理解和感受是动中间,就是动中间杠杆,就是动中间一个球,动中间动中间的差别是动中间产生很大的力量,这是我们的拳能“实用”的基础之一。说过中间两,回过头来还要说定住两头,定住就是不,如果不能定住,一方中间两就很难,了(未分阴阳)也往往不是我们要的分阴阳),另一方即便动了中间两产生了力量,也很难对上,很难传递到该去的地方,或者说聚能不好会产生能量损失。另外今年的学习中,理解到不动的顺序步骤,也在此一并记录,理解的顺序是:不要动,不能动,不愿动,不会动,真不动,这过程就像孩童入学上课,一开始是懵懂顽童,调皮乱动一刻不停,之后老师课以不要动规矩,然而还是不自觉或忍不住动,总要别人提醒不要动;再之后仍然想动,但逐渐地可以忍住了,并且会自己提醒自己不能动;再之后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动和不动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不动的比例超过了动,这是性子、性质改变的一个阶段,自己不愿意动了,原来一动念就想动,现在一动念就想不动,但遇到紧急情况困难情况还是会动;再之后遇到紧急困难情况也不会动了,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忘了动是怎么回事了,别人也能很清晰地看出来你不会动,这个阶段已经接近真不动了;再然后是真不动,这时候别人或许又看不出来你不会动了,这个时候看似随心所欲地动,实际上真是没有动,可以说行止坐卧皆合拳意,也可以说到了规矩之至了。年初老师让我们写文定调,我的是《定住两头拧中间》,中间两应的先是胯,年末回顾,从这一年来的学习感受看,定下的方向应该没有偏离。
        2、轮杆钻柱,四观想
        在练拳过程中感觉从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实物来观察、理解、会拳里的东西是个很好的办法,老师在课上说过曾长期每天睡前观察门的转动,研究门、门框、门之间的关系,要我们将真实之物作为进步的泉源。在一、二级课学习过程中我在现实中找的是齿轮、连杆来对照拳里的东西,今年,由于上老师说的内容,想着老师课上多次使用弓形钻来说明和演示,多次提到曲轴连杆,展示演示过齿轮组的运动情况,网站上也有多篇文章提到木工钻,所以今年我实际购买了弓形钻、曲轴连杆、木工钻、挤压四个物件,用以观察揣摩,用他们中间蕴涵的运动规矩来找拳里的东西,感觉很有帮助。在这里我还想说一的是我觉得老师更是我们进步的泉源,技术上如此,人文上也如此,因为老师也是“”,是巨,是重,是明月一样的“”,是大日一样的“”。

        3、绳捆索绑,筋骨相较
        一、二级课总结中写到了“中正”及“骨肉分离”,这是这两项内容的延,在一、二级架子、皮筋、别、“顶天立地,横行霸道”的基础上,今年感受到的是“绳捆索绑,筋骨相较”,具体来说,身体架子和缠绕其上的皮筋一开始是直的直弯的弯,硬的硬软的软互相夹杂的不均匀不协调的状态,通过练习基本功、行拳,关节逐渐打开,直的、硬的东西慢慢绞住、连接、拉开,弯的、软的东西慢慢拧旋、拉长、束直,能够这样做之后,身体整体协调,软的硬的东西既分得清晰又能共同合作,一方能合作形成软硬均匀产生张力弹性的状态,另一方也能互相刺激帮助使硬的东西更加牢固,软的东西更具有张力和弹性,这种关系感觉有些类似斜拉桥的索塔和斜拉索,像弓架和弓弦,也像木工钻的绳和钻杆。感觉与此相关的,还想记录在这里的,是25年1月8日课上,老师说到太极是三,老师说讲座时常让人固定皮筋两头,然后老师用力拉皮筋的中间,在24年泉州讲座老师也安排了这个环节,我用两手把皮筋一头固定在空中,另外一头另一位同学用脚踩住,老师拉皮筋时,两头得一动不动。课后老师转发了天缘兄视频号的视频,老师说天缘兄有了三了,并让我们讨论,看天缘兄视频里的动作,对照老师课上所说,想到的是,如果有了掤劲,能定住头不动,出手即是三。
        4、横平竖直,轨道移动
        今年在行拳时体会到横平竖直轨道移动,对应的是老师课上给我们说的“绕过去”和“墙壁顶着”,目前的理解是假设对方从前推我们,一方我们通过绷紧填胯开关节使身体形成结构顶住对方,使得就像后背有墙壁顶着、靠着,这时假设我们在保持和对方接触和支撑不动的前提下,贴着墙移动,绕过和对方的接触,同时这种运动感觉也像挤压一样,两个滚筒互相压身体像一张纸一样横平竖直被动地在中间移动。
        5、穿针引线推即是拉
        在练习正圈时,时常在琢磨收肘出手的动作,想着老师课上说的胳膊在筒子里走,在一根棍上,在一条线上,忽然有一天灵光一闪,联想到了穿针引线,把轨道看作一根细线,把筒子取一个截或者压缩成一个,那他就像一个针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线穿过这个针到达目标。想到这个之后,我想咱们网站上会不会有相关的文章,于是用“穿针引线”做关键词搜了一下,发现了何家伟教练的《动作的领导者一领劲》一文,文中何教练说:“出手就像穿针引线,而收肘就像将线从针头拉出。手像线头,肘的动作使手在轨道上移动,而手(线头)本身是不动的。”、“还要注意,当我们稍微穿了一根针,我们将把手换作握着线头并能容易地把更多的线过去。针孔本身就是一个分界。手握住的位置的切换是“倒手”的概念。如果我们能够过去分界的另外一边,我们就能拉而不是推。实用拳法要把每个推的动作变成【拉】。”,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练习感受,逐步有以下几个体会:a假设我们自身是完全被动的,出手可以看作手是线头,有人拉着我们的手出去,肘本身不动是被动随着手出去的,收肘可以看作肘是线头,有人拉着我们的肘回来,手本身不动是被动被拉回来的,这种情况下,身体被动产生了形变;b假设我们自身是主动的,即主动用别劲挤劲作功,这时,运动线路(轨道)和手不动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动力就变成了关节的旋转开合(功在里),这种情况下,身体主动产生了形变;c练习正圈收肘转腰出手动作时体会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的感觉,体会主动被动合一的感觉,体会主动被动转换的感觉,体会收肘出手转换的感觉,非常有意思。这是目前理解体会的推即是拉的几个层次。
        6、借劲何似,鱼船前行
        老师在24年4月17日课上讲过借劲,举了鱼和船逆势而行的例子,同时老师还说了一个故事:老师有位学生有个帆船,老师曾和学生一起开着帆船到大西洋出海,一个半小时时间,就看怎么调整那个帆和浪形成关系,让船S形前进,就这么一次老师就看明白了,因为洪师爷之前都说过了。课后,我就在网上找帆船前行原理的视频,根据找到的视频,风作用在帆上的时候,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帆船所受到的力都是垂直于帆的方向的,如果帆和风存在一个角度,则简单地视作一部分风被反射其余的给了帆垂直方向的力,那么有经验的舵手扬帆时就利用了这个特点,逆风而行时,让船头的方向和目的地方存在一个夹角,同时再让帆的方向和船头的方向存在一个夹角,当风吹过来吹到帆上的时候,就会给帆一个垂直于帆的力F,力F可以分解为沿船头方向的F1和垂直船身方向的F2,而F2由于垂直于船身方向,会被海水的阻力抵消掉(船底有挡水板装置增加海水阻力),剩下的F1就可以使船沿船头方向前进,使船从A到达C,再用同样的原理,调整船和帆的方向,就能让船到达目的地B。对应到拳上来说,对方来力如逆风,中轴如桅杆,掤劲成帆,腰档转换似舵,屁股到后脚跟的棍子入地三尺如挡水板,大地即海洋,借力如借风,想起有句话说陆地行舟,或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7、弧形连接,千变万化
       借劲是被动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是主动的,对应的例子是老师说过的铲雪车,以最简单的弧形铲板铲雪车来说,前铲板的弧形就像一个斜的凹圈,车前进的时候,雪被铲起来并向一边抛飞出去,这时如果调整凹圈铲板的大小方向曲率及车的前进速度,就会有不同的抛飞效果。复杂一些的铲雪车,铲板前安装了滚筒,积雪会被卷入、绞入、传输到一侧,然后再通过竖向的滚筒装置传送到高处再通过管道倒到旁边去,有的安装的是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滚筒,把雪由两端卷向中间,而后通过鼓风机吹到旁边,还有的安装的是风扇,同样能够吸入、卷入积雪,然后再通过鼓风机吹到旁边。对照这些铲雪机的装置结构,体会其中的齿轮咬合、弧线连接,旋转方向,感觉他们的组合可以千变万化,再映照到我们的拳里,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六封四闭,做动作时感觉似乎就隐含着左右、上下、前后旋转方向相反把东西由中间分向两端的滚筒一般。

        8、构运通源,炼拳四
        在学习过程中,十月的一天忽然生出些感悟,练拳,炼拳,似乎就是花时间按老师教我们的规矩改造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改造的内容包含四个方,一是形成坚固、稳定并且灵活的缠着皮筋的球头齿轮及连杆结构(外形与内在必须坚固,齿轮之间及齿轮连杆之间可以如差速分离与组合),第二是遵照特定的运动方式即旋转开合(也是因结构所决定),三是让动力通道(劲路)畅通无阻且动力传递极其迅速,四是打造极强大的动力源。
        9、力功体常,循环进阶
        这写就时间在上感悟之前,在有上的感悟之后,觉得正好可以放在这里,形成对照。首先是力,力指的是动力源大小及结构力大小。动力源大小是显示出来的力,以三级的说法来说是中间两能拧()出多大的力,以齿轮杠杆来说是我们能施加多大的力到齿轮杠杆上,而结构力大小是隐含着的力,包含两个方,以三级的说法一方是结构能支持多大的中间两点拧()的力而不变形,以齿轮杠杆说是齿轮杠杆是纸造的、还是木头造的、还是钢铁造的、还是钛合金造的、甚至于是更坚硬的东西造的,比如老师课上讲到的星球之轴;另一方是中间两点能拧出的幅度,以齿轮杠杆说是齿轮的大小和杠杆的长短。其次是功,功包含的内容有三个,分别是模板、速度、角度。模板包含的内容,目前阶段的理解,一是运动方式标准,二是动力通道畅通(对上啮合紧密),三是协调,协调一方是运动协调,另一方隐含了材质均匀的要求;速度是快慢,是完成一个标准模板用多少时间,或者一个单位时间能完成多少个标准模板;角度是准确,是让模板准确的位置、准确的方向以及准确的时间运作。再下来是体,体是耐力,是系统在一定强度下能运作多久时间。最后是常,常是指常态化,即是在某个层次,某种程度上把强度、模板、速度、角度、耐力由刻意转为自然(本能),由断续转为连贯,由松软转为坚硬,由缓慢转为迅速,由模糊转为精确,由短暂转为持久。力功体常这四个方,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实际练习时,可根据自身当前阶段情况有针对性练习,来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10、如轮疾转,似无实有
        一、二级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过功夫极高境界的故事,分别是洪师爷的“西瓜皮”老师,抓住洪师爷的手像抓住涂黄油的铁棍,洪师爷和老师行拳视频、拳照中隐含的全时全身的不动和皮筋,三级课上又听老师讲了一个例子,老师说这是洪师爷举的例子,洪师爷说(拳练好了)就像把车轮起来,在转得飞快的时候,你轻轻用手去碰他,他就呲啦呲啦的响,你要碰得很轻的时候,你也感觉不到什么力,他就是这么响,你要往里这么一碰,你的皮就没了,你要一使劲,那你这个手就给吃了,如果你敢使劲,去手这个一抓,全身都要给轧烂了,你要上去一抱他,你不但是飞出去了,你跟他接触的地方都没了,高级阶段就是这样。这点也同样作为一个方向,放在心里多品味。
三、实修行
        今年学习和积累素材过程中,这个部分有许多感慨,梳理记录如下:
        1、老师曾在聊太极课上说过传承的故事和内容,并以此为题让大家写自己体会。我写了自己关于传承方法的体会“先是听话照做,道理明了,身体成就,性情打磨。后是添砖加瓦,传承香火,推进学术,氤氲风气。”,也写了关于传承内容方的体会“一方是技术上一一太极是绷劲,动作走螺旋;一方是人文上一一真、明、恒(这点是后来想到加的)”。从自己目前来说,意识到的是思想上能够慢慢接收并领会老师说的内容,但身心资质孥钝,两方都还差得远,远不成“”,需要不断努力。
        2、能够有机会随老师学拳,是很大的缘分和运气,如果少年、青年就遇到老师,可以说是有大气运了,我在中年遇到老师,虽不是大气运,但也可以说是有晚福吧:)听课,做笔记,交作业,写小结一方是为了自己把拳练得更好,另一方也是向老师、诸位先生、教练、同学们学习,分享练拳过程的心得收获,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或启发,也算是在目前阶段做一点能做到的添砖加瓦的事。老师传的拳好,希望大家,尤其年轻的同学们学好、练好老师的拳,得大功夫,以后传好老师的拳:)
        3、学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一开始不知道道理,遇不到明师,知道道理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运气很好遇见明师,真正听了老师的话,慢慢就能知道,知道这件事就变容易了,即便遇到老师如果实际上没有真正听老师的话,那么虽然有老师教,其实还是不知道的状态,知道仍然是难事;老师认真教,学生用心学,知道道理就比较容易,但是这里的知道道理还只是头脑知道,头脑知道还是没有用,拳是身体语言,是身体表达,最终得身体知道并且照做才成,身体知道的过程,说难度,头脑知道难度是一,身体知道并照做,难度或许是一千,或者说顺序,头脑知道是一步,身体要成就还要一千步,或者说范围,头脑知道了一千,但身体现在会做的只有一,就像看兵书和真要把一群高矮胖瘦强弱快慢性格不同的人,训练成一支言出令随、如臂指使的队伍一样(甚至于一开始你一个合格能用的兵都没有),也像看了动作说明和真正去走钢丝,甚至还有不断的外部干扰的情况下走钢丝一样(甚至于一开始你连钢丝都没有在平地上连站都站不稳)。并且在这过程里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身体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能做到之前做不到的事,这个结果头脑会知道,而身体细微的积累和变化,这个过程头脑有时并不知道,因此如果不明白这点,练拳有时就会疑惑、纠结于为什么不进步,进而觉得枯燥无味。对我自己来说,随着学习的深入,现在的感觉是,练拳真是很难并且很难受,但是难和难受的同时又真是很享受:)难(受)的程度,有时觉着简直难(受)到头皮发麻,知道难(受),也没什么奈何,且硬着头皮练吧:)
        写到这里还想说的是,一个是或许能够明白许多人不练或放弃的原因,因为真的是太难(受)了,不是乐在其中,可能真的很不容易坚持,但如果真的喜欢实用拳法,喜欢传统武术,坚持练习,是真可以从中得到无穷的快乐和力量的:)另一个对于我自己来说,心里明白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身体应该确实是没法有大成就了,即便这样,能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教练学习,研究拳理,开发身体,在适合的强度下用习得、炼得的机能技术和同好切磋琢磨,也都是极大的幸事与乐事:)所以还是一样,不管如何,希望自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跟老师、教练长久的学习。
        以上是2024年3级教练员1班学习小结,望老师、诸位先生、教练、同学们多多校正校准

统计: 819 总浏览,

知结构 合规矩 实修行(之三)——2024三级教练员班学习小结》上有 6 条评论

  1. 首先,能与如此用心进取的同学为伍感到骄傲!其次,文章内容记录了一年学习收获的滴滴,习练与思考如皮毛与筋骨阴阳并蓄,值得我学习!
    学任何东西想入进去都不容易,需要先建立信任,不存疑,再保持恒心,不俱难,还得保持平常心,不骄不躁。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是因为不给自弃可能的机会。
    学拳不学理,道路走不长。潜化默通,静待通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