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拳法练习的“信”和“敬”

——实用拳法,以武入道
%e5%9b%be%e7%89%871
每每在诸期学习班上,陈中华老师会问一些学员:“你信吗”?微笑中看着学员,透出一种淡定和执着。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太确定。是真的相信吗?是听从内心的相信吗?会有人,受到即时环境影响,以为自己信了,时过境迁,又回到以前徘徊摇摆中去了。这不是“信”。

%e5%9b%be%e7%89%872眼睛会欺骗思想,视觉系统是一个全息系统,它会把你看到的,所有不加区别的,储存到大脑硬盘中。脑细胞对此反应的,却是以前曾经建立过的神经突触链接。简单说就是看到了你想看到的事物。没有神经链接的,脑细胞没有反应,只是把事物储存到一定区域。所以看不到你不理解的事情。

%e5%9b%be%e7%89%873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突然置身一个完全陌生环境中,却有似曾经历过的感受。这或许是大脑提取全息碎片建立突触链接的开始。不是每个人的大脑神经突触链接是一样的。相反,相互之间,个体差异是巨大的。在实用拳法学习中,存在这种现象。

信,然后看到了想看的内容;信到骨子里的,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内容。不信,则几乎完全视而不见。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这,却严重到习练实用拳法到达何种高度的问题。世间的事情,都是简单到复杂,不断繁衍进步。谓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繁衍不息。

太极拳与易、道家及中医渊源甚深,其练习过程,如同修道,却是按照“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中颠倒颠”的方式进行,由三及二,及一,复归本原。尽力抻开各个关节部位筋节,碾开关节周围粘连部分,使得劲力走行滑畅无碍。

抻开便能松下来。“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回归婴儿状态是练习者的追求,因为婴儿状态是各部位没有粘连状态,阴阳是十分协调的。道谓:一分阴阳。阴阳已分,离火水,不平衡便成为常态,阴盛阳消,阳亢阴虚,在彼此阴阳消长中渐至消耗殆尽。

在人自身,则随生活习惯,强化某一部分,弱化另一部分,逐渐造成不平衡现象。举例来说,地心引力是作用于人最大的力,反应到人体,脊柱支撑了人体的重量。若能找到一个,上下分离均衡,便能达“空”。

如果力量长时间作用于颈椎,便形成了颈椎病;力量作用于腰椎,便形成了腰椎疾患。颈椎、腰椎都是前凸;胸椎、骶尾椎是后凸。理论上脊柱中间“空”以后,重力只会在脚底和百会有作用,中间只是通道。

条件是必须准确无误的找到中间这个“空”,亦即平衡,然后做出分离,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陈中华老师经常用一根木棍来讲解,寻求中间的平衡就是要“解”,要“转关”。

能“空”,下一步才能“灵”,身体对于外界的反应不再经过大脑,而自对各种知、触觉灵敏探知。这或许放下自我,渐归本原,达“神明”阶段,这些已经不是自己现阶段所能描述了的。

敬。有了第一步信,才能谈“敬”。不信,无敬。敬拳,敬师,敬同门。一套拳,是几十代人的智慧不断发展传承下来的。历代拳家历经毕生才智演化至此。敬拳,心存敬心,静方合宜。不然,一即错,差之毫厘,愈走愈偏,尚不知然。

敬师,导师,是学拳路上引领入门,督促纠偏,过关进阶的关键。脑海中时时演习老师的作,神意,颜容笑貌,甚或老师的思维方式,方有“真”,方有“是”,方能一脉相承。同学之情,同门之谊,宜敬方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保持一颗包容宽广的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践行传承,乐趣其中。“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如此或能不违初心,于道不偏。

更多帖子

统计: 1359 总浏览,

实用拳法练习的“信”和“敬”》上有 1 条评论

  1. 同感!信和敬非常重要,只有信和敬深入内心,入骨入髓,才能踏踏实实付诸行,有人对信和敬不以为是,甚至对崇尚信和敬的人嗤之以鼻,如果是局外人也就罢了,如果是当局者如此糊迷的话,肯定会一事无成。要学练实用拳法,首先对实用拳法要信,并且要信到骨子里;同时,敬师敬教练自不待言,这种敬是言行一致的敬,是发自肺腑的敬。只有信和敬先行到位了,才有可能接下来把事情做好,把实用拳法练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