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网上和王琳师妹谈拳,王琳师妹说春节后上山学拳,师父讲了好东西,但是劲路和齿轮咬合听不太懂,让我给她讲讲。
王琳师妹以前练习陈式太极拳十几年,身体素质、功架都很好,两年前开始学习实用拳法,进步很快,但是对实用拳法的拳理比较生疏,乍一听不免有些茫然。有这种情况的,恐怕不止她一人。因此决定把对她讲的东西略加整理,敷衍成文,希望对情况相似的其他拳友有所帮助。
所谓劲路,其实很简单,就是劲力的路线(在《规矩》一书中也称为力线)。比如用手推人,力从肩发,则最直接的劲路就是从肩到手(当然可能还有第二、第三劲路)。若力从腰发,则劲路从腰到手,就要比从肩到手长一些。若力从足发,劲路就更长一些。
身上的劲路一般不止一条。如果只有一条劲路,就做不到八面支撑。以单鞭为例,主要劲路有五条,好像是一个五边形内有个五角星,头、两手、两脚每点都有四条劲路线连接到其他四点,但以形成五角星的五条劲路更为重要。
就太极拳而言,劲路越长越好。劲路长,不仅是我能够到对方,对方够不到我,更重要的是我的力可以越过对方的支撑线,这时对方一用力就把自己撬出去了。
普通人也有劲路,但一是太散、太模糊,不够清晰,二是太短。
齿轮咬合当然是比喻,陈中华先生经常用来说明太极拳的身体结构关系。身体各部位都可以看作是大大小小的齿轮。比如躯干上半(腰以上)是身上最大的齿轮,躯干下半(腰以下)是次大的齿轮,大腿大臂、小腿小臂、手脚、手指,齿轮的大小依次减少。
齿轮咬合就是两个齿轮的轮齿相扣,咬在一起。就人体而言,齿轮咬合的地方就是连接身体部位的关节。
咬合了的齿轮一定一起动,不可能一个动一个不动,其结果就是力可以从一个齿轮的转动传导到另一个齿轮。
如果想力从足发、手脚相连,使劲路加长,脚和手之间的各个关节必须如同齿轮一样咬合成一体,这样力才能从脚传到手指。
以右手正圈为例,第三动出手时,左脚和右手形成一条全身最长的力线,这条线上的身体部位应该尽量向线上靠,膝盖、胯、肩、肘关节如同齿轮一样咬紧。
由于相邻齿轮的转动一定是反向的,在右手出手时,左小腿、大腿、躯干、大臂、小臂的动作也应该是反向的。膝盖向后、胯向前、肩向下、手前伸、肘向肩手连线靠,于是整条力线得以拉紧、拉长,形成一条棍。
怎样做到关节像齿轮一样咬合?齿轮咬合的动作和我们平时的关节屈伸有什么不同?
要做到关节像齿轮一样咬合,关键在于行拳走架要带力。所谓带力,是指动作一定要有抻拔拧转,相连的部位互相争劲。如手伸出时,手和肩要用力向两边伸展,好像中间有一条橡皮筋或弹簧拉着。手的动作如此,全身的所有动作都是如此,而且要始终如此。每一寸的动作都是全身整体的动作,没有一点松散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一动无有不动。
或许有人会说,实用拳法不是讲阴阳吗?你这样咬住了不就变成一整个了,还有阴阳吗?这样问,说明并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是分阴阳。实际上,反向运动本身就是分阴阳。仔细观察一下变速箱、钟表、自行车或任何其他有齿轮的机械,就可以明白齿轮运动是开合的统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其中开的一面就是在分阴阳。而且,人不是机器。在应用时,随时可以松开某一个或数个关节,使身体的特点部位可以做出独立于整体的动作。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将全身形成一个不松散的整体,那他通常也没有能力使身体的一部位独立于整体。换言之,没有整体劲,也就不会有分阴阳。
自己感觉正圈第三动出手时,前手和后肩对开到极限时,后膝不自觉得突然从向上变为向下.不知道是不是要控制住不让后膝指向变化.
出手时右膝劲路向后向下是对的
谢谢指点.另外想问正圈第二动是不是就是基本功提水,只不过要定住后肩和后胯
不是提水,二者劲路不同。建议找个教练指点一下,至少找陈老师的画圈和提水教学视频看看。但从文字上学是不够的。
谢谢林师兄,好文!!
这点有所悟,谢谢林老师印证。陈老师的视频,林老师的文章。这也是太极之阴阳!
反章写的真好,受益非浅,谢射。
好文章!思路清晰,表述准确,特别对齿轮咬合的论述,非常明了,长知识,长见识,获益匪浅,谢谢!
受益匪浅!文章语言朴实,层次分明。画龙点睛,发人深思。对理解陈中华老师教导的,关节之间如同相邻齿轮咬合,劲路长短,分清阴阳有很大的帮助。感谢林先生在百忙之中透彻地分析和解答我这笨拙之人疑惑问题。
师兄此文非常专业,很有深度,对理解陈中华老师所讲授的齿轮箱与身体每个部分分阴阳且互为其根很有帮助,理清了来龙去脉,详解了齿轮咬合。非常通俗易懂且很有深度的好文,收藏并拜读学习了,谢谢师兄分享!
文章简洁、条理,分析透彻。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劲路、对齿轮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明晰地认识。
有一点不明白,“比如躯干上半(腰以上)是身上最大的齿轮,躯干下半(腰以下)是次大的齿轮”。我记得陈老师说过,人体从肩到胯这段躯干在做动作时是一个整体,应该是一个整体的齿轮。
在初学阶段,可以将整个躯干当作一个大齿轮,但在进阶后就需要再做分割。
好文章。
林师兄的文章浅显易懂读后对我帮助非常大。谢谢林师兄。非常爱读你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