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有一个重要的规矩,叫做“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 洪均生先生将其称为“十字诀”,要求学生平时练习套路、推手均不可违反此诀。“诀”者,口诀、秘诀也,在旧时是秘不外传的,只有入室弟子才可听闻。据陈中华先生讲,洪均生先生对此诀十分重视,不但对所有学生公开,而且反复强调,可见此诀之重要。陈中华先生在教学中也将十字诀作为实用拳法的核心功法,几乎每次讲课都会讲手肘关系,并常常慨叹学生的手肘关系沒有练出来。陈中华先生曾经说过,手肘关系练出来了就都有了。
手肘关系如此重要,是由太极拳的动力学原理决定的。太极拳总的动力学原理是力由足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形于手指不难理解,因为手通常是与敌相接之处,若非如此,把力量运到手上就浪费了。那么,肘在这个动力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在这个动力结构中,肘一定要放在力线上,才能使力得到有效传导。与人交手,一般而言,力线是自己的后脚与前手(与对方的接触点)之间的连线,而肘常常在这条线外,这样就不容易使上劲,因此要将肘移到这条綫上。这就是肘的“有效位置”或者“应有位置”。这个将肘移到力线的过程,必然使肘更接近身体的中心,故称之为“收肘”。但是在收肘时,手必须保持向外之势,此即“收肘不收手”。出手时手向外伸,肘则保持向里之势,是谓“出手不出肘”。也就是说,无论是出手还是收肘,肘都要往里,手都要往外。全身的力向这条力线上凝聚,而这条线则是向外伸展的,不然就会丢劲。
当然,所谓“收手不收肘”,不是说手在收肘时绝对不动(某些情况除外),而是说手在收肘时(1)不能离开力线;(2)手要保持向外之势;以及(3)手和肘不能同一速率运动。
要言之,无论动作是外开还是里合,都要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始终是里收外开。肘永远在手的里面,手永远在肘的外面。全身也是如此,以丹田为中心,里收外开。
只要收肘时手留在外面,力自然就向外走,这样出来的力才能走弧线,才能走出内圈,才是真正的螺旋缠丝劲。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一般是出手时先抬肘,回手时不回肘。收肘出手与我们的日常习惯不一致,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练成。橡皮软管是练习收肘的好工具。怎样利用橡皮软管练习收肘可参考网站上的视频。
收肘时要把肘收到身体的中线,肩开了肘才能真正收进来,而练习收肘也同时练了开肩。
好文章,受益非浅,又学习了。
本家好!您写的很多文章,看过受到启发!
受益匪浅,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