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原是道家丹道派的概念。丹道派的丹田有三,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一般提到丹田,除非另有明言,都是指下丹田,位置大约在两髋尖连线中间(任脉关元穴)向后一、两寸,是丹道派修道主要的意守位置。丹道派相信在打通大小周天后,可在丹田处结丹。
太极拳讲的丹田,约等于丹道派的下丹田。也有的说在神阙(肚脐)和命门之间,其实是泛指小腹区域。关于丹田有诸多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说法。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内家拳一定要练气沉丹田,甚至将道家丹道术引入拳术,说是练武功也要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样才能练出上乘武功。又有的说要把丹田练得像球一样,要“丹田内转”。
事实上,古典太极拳论从来不提丹田。无论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心解》, 李亦畬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或是陈长兴的《用武要言》,均不见丹田字样。甚至据称是太极拳创始人的张三丰的《太极拳论》,也没有提到丹田。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其所作的太极拳纲领性文章中(姑且认可该《太极拳论》确为张三丰所作)竟然对丹田不置一词,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丹道之丹田在太极拳中并不重要。
其实,所谓气沉丹田是练拳久了身上的劲沉下去后腹实的感觉。只要做到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裹臀,自然会有这种感觉,无需刻意追求。换言之,气沉丹田是结果,而不是手段或原因。若是有意识地硬把气(横膈膜)向下压,反而会造成憋闷、气短、气机不畅的结果。通不通周天,和技击毫无关系。
在长期练习太极拳后,小腹确实会变得紧实,除了上面说的身劲下沉外,这同时是腹部肌群(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及脏腑之间的筋膜强壮的表现,不过这种强壮和健身房里练出来的不同。从正面看裸身的太极拳家看不到八块腹肌或人鱼线,因为太极拳对腹部的锻炼和健美练习有所不同。
健美练习为了使肌肉变得粗大,比较注重单一肌肉单一方向的收缩锻炼,如锻炼腹直肌的仰卧起坐等。尽管这一倾向近年有所改变,开始强调多块肌肉同时参与的锻炼方式,但其要点仍然是塑造肌肉形态,故采用的方法务必使之粗大隆起。太极拳(特别是实用拳法)的动作特征则要求腰腹肌群共同运动,而且很多是斜向运动,不但表层肌肉得到锻炼,深层的筋膜也参与其中,久久小腹会变得结实且微微隆起。
太极拳常常是斜向发力,前胯填起、后胯下塌,前侧小腹上升、后侧小腹下降,小腹里面似乎转了半个圈,这就是所谓的丹田内转,没有任何玄虚的东西。如果真的以为丹田是一个实体,希望通过锻炼使它转动起来,产生可用于技击的力量,其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枉费心机而已。
尽管如此,丹田的说法也不是不可借鉴。比如说“力发丹田”,其实是说从腹部发力。丹田发力时腰腹肌群的主要作用是将骨盘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使上下的力量可以贯通。力量的真正来源是腰腿,而胯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点下节再讲。
林律师关于丹田的剖析,有理有力,入木三分,连看了几遍,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以往既看到过有关丹田的文章,也听到过有关丹田的说法,大多都是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云里雾里的感觉,困惑至极。感谢林律师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