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中华大青山山尖练拳
一个大胡子中国人,却让它在太极拳爱好者心中变得风生水起。他们涉重洋,过险隘,不远千里,趋之若鹜,追寻到此,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一开一合,四两千斤。

雪中的大青山山门
“太极者,无极而生”;
一是二,二是一;
阴阳互根,虚实一体。
多少人穷其一生,也解不开这些看似最简单的命题。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就像东土大唐到西方天竺,中间岂止十万八千。太极殿堂之盛景,非经高人指点护佑,历经千辛万苦,绝无可能窥其一斑;如果想吃着火锅,唱着歌,走个捷径,一个筋斗取到真经,那可以肯定,芝麻成了化石,门也不会开。

云雾中的大青山
大青山,俊美而挺拔,山上树木葱茏,路边山花吐馨。五月的大青山更像一个大擂台,各大门派的太极高手齐聚于此,亮身手、拼绝技,以身为弓,以手为箭,明争暗斗、气贯长虹。不为武林霸主之争夺,只为追寻太极阴阳之快乐!

大青山国际太极拳大赛
夫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会过后的培训班,是各地太极爱好者的party盛宴,我们这些在家里早晨不起,晚上不睡,平日缺乏体能训练的懒散人,首先得适应高强度的训练:每天五点起床,五点半晨练;早饭后,九点开始训练到十一点半吃午饭;下午三点开始,五点半结束;晚训练从七点半到九点半。

大青山国际太极拳大赛开幕式
天天如此,到第三天,体能和心里已接近极限,肌肉酸痛,腿部酸软,感觉马上就要崩溃。但训练量并不因此而减少,反而一天天加大。我们第十五期学员除了个别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以中年人为主,还有几个六十几岁的“老顽童”,都已经过了血气方刚的年纪,但有时候,意志比体能更能给人力量,七天下来,无人掉队,反而精力倍增。场下学员们看起来“其貌不扬”,一旦上场推手,立马热血复活,杀气腾腾,拼进全力。

月光下的大青山揽月塔
一场比赛几分钟后,累得几乎瘫倒。离开大青山,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挂彩负伤。但笑容依然洋溢在每张汗迹斑斑的脸上。我想,这就是好之、乐之,痛并快乐的最好印证吧。
陈中华老师仙风道骨,风趣幽默,功夫之高,吾辈门外汉只能高山仰止。

大青山国际太极酒店
他常把玄而又玄的太极理论以最直白的比喻解释得透彻清晰,然后再把每一个动作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让训练变得数字化、精细化、科学化。抻筋拔骨,正圈反圈,授人以规矩,体悟自成圆。
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使每个队员的食量大增。我曾经在饭桌上戏言:欲要开胯,必先开胃,胯开没开不知道,大青山的馒头真吃了陈老师不少。陈老师说:功夫就是过程,功夫就是磨,百炼成钢,聚沙成塔。

太极使者陈中华
大青山,藏龙卧虎,你见到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太极高人,从厨子、前台、司机、到服务员妹纸,无一可以小视。一天我们从宿舍走去训练的路上,迎面驶过一辆摩托,这大哥一手托把,一手划着正圈,太极之气,已蔓延浸润着这百里群山之中每个成员。想起一句话:不会太极的厨子不是个好司机……
有手不见手,有肘不见肘,收肘不收手,出手不出肘。
这里有一群有“病”的人,坐、卧、行、吟,圈不离手, 笑不离口。
很幸运,我在其中!
更多帖子
- 朱东升寻师学太极 (强烈推荐)
- 大青山太极拳见闻 (强烈推荐)
- 大青山学拳记之三上大青山 (强烈推荐)
- 陈中华老师第一印象 (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