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律师林克彤先生
陈中华先生提出的实用拳法六字诀“开胯、旋转、不动”,简练精要地概括了实用拳法的动作要领。在2018年8月举办的第二十八届大青山实用拳法讲座上,陈先生进一步指出,练习中的顺序是不动、旋转、开胯。首先定住不动,然后通过旋转,达到开胯的目的。不动是旋转的前提,旋转则是开胯的手段。
不动是陈中华太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陈先生在各地的拳馆每以“真不动”命名,足见其重要。此文旨在探讨一个实践操作问题,即在练拳时如何设定不动点。
不动点的设定与动作的目的关系密切。比如推手,目的是破坏对方平衡,故不动点的设定必与此相关,或为撬动对方设定支点,或为自己的发力提供基石,千变万化,不一而足,难以尽述,故此处只探讨练拳中不动点的设定。
在套路乃至基本功的练习中,可能设定多个不动点。除过渡动作外,双脚通常处于双锁状态,自然是不动的,毋庸赘言。有些部位,在某些动作中是不动的,在其他动作中又是可动的。比如金刚捣碓的左手,在整个式子中,尽管有转动,但是其相对空间位置几乎是不变的。单鞭的右手成钩后,也要求定住不再动。每一式中,都有相对的不动点,然而身上有几个部位,几乎是始终不动的,学者若能留意,对拳架的质量和功力的提高必定大有裨益。笔者认为,以下三个不动点,是学拳者应当首要关注的。
首先头顶要定住不动。百会要有向上的顶劲。走架时不可低头看手看脚,而应注视假想敌之所在。头顶不动,不但可以立身中正, 避免中轴晃动,更不用说可避免拳架上下起伏。
其次中轴不动。中轴是指百会到会阴的连线。中轴不但要竖直,而且不可左右摇摆晃动。中轴是身体旋转的主轴,如果摇摆晃动,身体就无法旋转,上肢的动作必然丢劲。
再次膝盖应尽量定住不动。膝盖不动,有利于胯的打开,也可避免膝盖的运动伤害。头顶、中轴、膝盖都不动了,就有可能转了,转的结果就是胯慢慢开了。反过来说,开胯时产生的能量必然逼着身体绕着中轴旋转,前提是这三个部位真能定住不动。
初学者(特别是之前练过其他套路的人)走架时多有起伏晃动的毛病,膝盖更是动的厉害,开始时很难定住不动。往往自己觉得不动了,其实还是在动。这时最好借助外力来纠正自己的动作。练基本功时,可用瑜伽块定住膝盖。走架时有条件的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这样头顶和中轴有没有定住一目了然。还可以请一同练习的拳友帮着看或者把自己的拳架录下来看。利用外在的参照系,作出的判断更准确,更能反映实际状况。这样时时留意,经过一段时间,这三个部位就基本可以定住不动了,拳架的确质量必然有较大的确提高。
更多帖子
- 轴、螺旋缠丝、行星轮 (强烈推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16年陈老师在潍坊名家讲坛授课时我曾专题请教“动与不动”的问题,至今终于豁然开朗!感谢之情难以言表[抱拳][抱拳][抱拳]
不动点的设定,是形成杠杆力或间接力的前题。
在不动的基础上旋转,在旋转的情况下开胯。
练拳时多个部位不动,与双重的概念有无瓜葛?又或者多个不动的部位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时有疑惑,还望师兄解惑
好文章,受教了
重温师父的六字决,开胯、旋转、不动,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然后,再把六字决倒过来理解,不动 、旋转、开胯,从中悟出:该动的地方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它动起来,不该动的地方,一定要订住不动。
文章要点突出,辨析有据,直解太极精髓所在,读来受益非浅,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的一篇好文,当明了不动点设定,且设定自如,则功力又上层楼…
拜谢师兄好文!拜读转发分享。
林先生这篇文章写得好,他围绕着“真不动”给大家作了描述。在八月份大青山实用拳法培训班上 ,陈师父专门让人制造了一个齿轮组,齿轮组有三个齿轮组成。形象地解释了一动无有不动和真不动的原理。当用手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其他两个齿轮也跟着旋转,这叫“一动无有不动”。可是固定齿轮的轴是固定不动的,叫“真不动”。可关键的一点是,固定点必须固定住不能晃动。否则三个齿轮也就跟着晃动,不按轨迹旋转。可见要想旋转“不动固定点”是前提。练拳时有固定不动点才行,才能实现旋转。让我们动态容易,不让动态哪就不容易里了。陈师父创造性鲜明地提出“真不动”,是练好实用拳法的纲领。练习“不动”是我们的练习任务。
林老师的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易懂易学易练,一看就是大家作品,感谢林老师的分享—张春生
对着镜子练很有帮助,自己拍视频也很有帮助。
林老师的理解和分析精辟准确,看后启发很大,其系列文章更显老师功法的独到之处,对促进拳友的研习和提高大有帮助!
林师兄的大作条理清晰,学习后对定住有了新的认识,获益匪浅!
已分享收藏起来好好学习体会!感谢师兄精彩叙述解释!
赞
一路套路中头不动,中轴不动,膝盖不动,要好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