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实用拳法的六字真言》的结尾提到,陈中华老师曾对“开胯、旋转、不动”作了如下概括:“开胯泛指调身;旋转泛指动作;不动泛指内动”。
对陈老师的这三句话,我曾思索良久,试图参透里面的玄机。我认为“开胯泛指调身”是指将各关节的打开,以便将身体调整为实用拳法要求的应力结构;“旋转泛指动作”是说实用拳法的所有动作都应不离顺逆缠法。那么,“不动泛指内动”应该怎样理解呢?
如果你看过陈老师给学生正拳,你最常听到的一定是:“别动!”。比如陈老师让学生们作正圈收肘后的旋转动作时会对学生说“转腰,抬肘!别动,别动!”学生往往对此感到十分困惑。如何同时又动又不动?
但是如果你认真思索一下,你就会明白,陈老师是在教如何内动外不动。内动是以外不动为条件的,没有外不动,也就没有内动。内动的条件就是外部要锁住。用三节来说,就是根、梢二节不同,中节动。在前面的例子中,陈老师是让你手不要动而动腰和肘。这正是“不动泛指内动”的一个注脚。内动的作用,是在外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变化而形成一种张力、一种紧张,是一个蓄力的过程。它既提升了结构的应力,也为发放作了准备。
当然,内外是相对的概念。就人的整体而言,四肢为外,躯干为内。就躯干本身而言,头和会阴为外,胸腹为内。就手臂而言,肩、手为外,肘为内。但如以手和胸为外时,肩又成了内。三节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划分。因此,内动依内外定位、角度、方位的不同而变化万千。但对于初中级的学者而言,应首先先练出胸、腹、裆、胯的内动。或者说,先要练出含胸和开胯。
胸椎关节不开,胸就是木板一块,亳无弹性,作不到含胸拔背,不但受敌攻击时无法运化,自己的劲力也无法传导。含胸拔背形成的这张弓是5张弓中的主弓。此弓不开,其余4张弓便无用处。开胯的意义此前已多次谈及,在此不赘。
根据我个人的体验,欲练出胸腹裆胯的内动,头和两膝首先要定住不动。此三点定住不动,就为胸腹裆胯的内动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框架。此三点动得愈少愈好,胸腹裆胯则开得愈大愈好(这是就练习而言,应用时开多大视实际情况而定。)。
头要保持正直,不可俯仰,眼睛追随敌之所在,不可随手而动。百会始终向上顶起,会阴始终下沉。脊椎则应像钢簧一样有弹性,但其仲缩不应影响两端的稳定。只要两端不动,即使脊椎后弓(含胸),中心仍可保持不动。胸要练到可以在向后弓的同时扭转,形成与螺旋桨桨页类似的形态,山东话称之为“交瘪”(音),北京话称之为“翘棱”,总之是形成三维的弯曲,增加了结构的应力。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你把一块有弹性的物体(塑料板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扭弯,一松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形态。
两膝运动的规律,左转时左膝向上、右膝向下。但此向上向下皆为意,实则不动。同时左膝应里合,右膝应外开。因左转时左腿变支撑腿,右腿变发力腿。左膝向上里合才有利支撑、不会丢劲。此里合外开也是意,外形上看不出来。注意左转时不但两膝不动,左胯亦不动。右膝向下外开,和左胯形成抻拉,有利于打开右胯及脚下蹬力的上达。右转时和左转相反。
讲的好啊!!外形不动,但内在动。胯、肩、躯干能练开,身形能调到实用拳法要求的应力结构
精辟,学习了!
林兄対不動與內動分析得非常之細緻。多謝分享你的心得
王龙过奖了。同门拳友如果能从我的文章中得到些微启发或激励,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也希望其他师兄弟能把心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再次拜读林师兄大作,对陈师实用拳法的理论理解可谓透彻,能把心得与体悟与同门共享,实乃我等幸事,谢谢林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