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太极拳文化传播及产业发展模式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的太极拳文化传播及产业发展模式思考

作者: 杨大卫

单位:感恩太极大学堂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 +”独有的跨界融合和具有连接一切的特性,重塑太极拳文化传播及产业发展,通过对互联网与太极拳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案例分析,总结了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太极拳文化传播格局的趋势演变。结合太极拳综合门户网站、机构或拳馆垂直性网站、及太极拳微信自媒平台为传播核心的三种互联网传播模式,提出“太极拳+互联网+N”产业策略,涵盖了“太极拳+互联网+共赢平台”、“太极拳+互联网+社交平台”、“太极拳+互联网+健康医疗”、“太极拳+互联网+ 020培训”等,并对不同的产业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互联网+  太极拳  产业模式

正文:

利用 “互联网 +”独有的跨界融合和具有连接一切的特性而重塑太极拳文化传播及产业发展的结构,构建互联网时代太极拳传播发展的新生态,是这两年太极拳界正在发生的传播格局的转变。2015 年国家发改委对 “互联网 + ”作出解释: “互联网 + ”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信息时代下,太极拳文化传播及产业化发展是离不开互联网的大环境,如何“借力”“互联网+”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每一个太极拳传播机构和个都在思考的议题。

对于太极拳这项身体技术和民族文化而言,“互联网+”的核心是如何利用其“跨界融合、创新驱、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性,在太极拳及大众需求之间,构建一座桥梁。在此意义上,当我们谈论“互联网+”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产业融合,而是考虑“什么+互联网+什么”的问题,这也是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基础。“+”的前后位置不同,关系重大。“互联网+”意味着一切以互联网为主,指挥中心在外部,而“+互联网”则仍以本我为主,互联网以渠道和手段的身份出现,指挥棒位置不同,策略自然不同。我们的出发仍然是以太极拳这项身心修炼的民族文化为核心,进而展开“太极拳+互联网+N”的传播模式和产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太极拳+互联网+平台共赢”、“太极拳+互联网+度假旅游”、“太极拳+互联网+健康医疗”、“太极拳+互联网+社交分享”、“太极拳+互联网+O2O”等模式的创新。

一、“太极拳 + 互联网 + N”的产业背景描述

“互联网+”的理念,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年11月第五届移互联网博览会上提出的,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①]。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他首先提出,“互联网+”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全制定“互联网+”行计划,“互联网+”便迅速流行开来。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②]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12次。分别就“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村”为核心,也有一些产业调整了“互联网+”的策略模式而用“+互联网”,例如“中国制造+互联网”都是今年两会上“互联网+”的热门词。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转变,实际上为调整产业发展的结构提供了不同维度的思考。而“+互联网”也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传统行业拥抱互联网的思维,而是与互联网结合中,找到传统行业转型或“撬地球”那个支点,换句话说,单纯拥抱互联网不一定能够摩擦出火花,而“传统行业+互联网+N”后的“互联网+N”才是真正值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在太极拳领域,通过“太极拳+互联网”的尝试早在互联网刚刚起步阶段就有很多先行者。1998年,由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运营的“太极拳网”(www.taiji.net.cn)太极拳专业门户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太极拳互联网传播的开始,至今仍然活跃在太极拳综合门户网站前茅。2005年,“世界太极拳网”(www.tjqworld.com)上线开通,并于2011年完成改版。主要致力于太极拳名家访、太极拳活策划推广、组织培训、人物推介、图书音像出版等活。2007年5月,“中国太极拳网”(www.cntaijiquan.com)成立,致力于为网民提供健康身类的信息指导,包含太极拳,广场舞等内容。2008年,由温县武术协会和陈家沟太极拳研究院共同创办的“太极拳中国网”(www.cntjq.net)上线,这是第一家官方太极拳综合门户网站。2012年,由文武之道太极拳产业集团承办,宁夏蚂蚁网负责其网络运营的“中国国际太极拳网”(www.tjqtn.com)上线,致力于太极拳文化研究、太极拳教育体系的开发与规范,太极拳互联网平台开发与运维,太极拳武馆体系建设,太极拳养生馆体系建设,太极拳赛事活的组织,太极拳产品开发,太极拳产业园的规划开发与建设工作。以上5家网站,是目前太极拳专业综合门户网站的领头羊,其各自立足和出发各有偏重。

在体育消费产业发展方,2014 年 10 月 20 日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项目”。并且明确到 2025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 5 万亿元[③],将体育产业和拉体育消费作为体育发展的新目标。同时,全民健身上升到战略层,为加快太极拳走向消费市场提供了政策支持。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升至88.9%。从各年龄阶段互联网普及率来看,40-49岁的网名占56.5%,50-59岁占28.8% ,60岁以上13.3%。[④]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进入平台期,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在此大背景下,互联网成为太极拳与相关产业发展及消费市场的桥梁,它对于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具有承载和依托之效。另外,它使太极拳成为一个产品与用户进行链接,用户可以据此购买太极文化相关衍生用品,了解太极拳文化,感受太极拳的魅力。2010年前后,除了综合性太极拳门户网站以外,以太极拳机构、武馆或个人太极拳宣传网站的开通,呈现爆发式增长。逐渐形成了综合门户网站,机构、武馆和个人太极拳网站,以及移互联网太极拳推广平台为主的三种太极拳互联网传播格局。

二、“太极拳+互联网”的三种传播格局及其产业化走向

对于国内1.6亿太极拳爱好者来说,由于其年龄结构偏向中老年群体,其中真正网民占比并不是很多,因而在未来,随着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移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的逐渐普及,以互联网拉太极拳传播及消费的空间将日渐显现。

对于“太极拳+互联网”的综合门户网站来说,那些坚持下来,并不断进行创新改进,尝试探索的,其信息聚合效应、平台效应、综合传播效应等资源,为下一步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带来了不可限量的商机。尽管不同的太极拳综合门户网站,其出发和目前各自的资源优势并不相同,但是都开始尝试以互联网思维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太极拳网”为各派太极名师建立了专栏,除太极理论、历史渊源、人物介绍等栏目外,相继开通了太极论坛、影视中心、名家聊天等主打栏目,除太极网主站外,已经形成了图片、视频、百科、传承网等功能完善的子站群,可以足太极拳爱好者、传承人查阅太极拳资料和个人资料库、拳师宣传的多媒体、多功能需求。并且在2015年完成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实现了涵盖网站、微博、微商城等全媒体服务平台,在“太极拳+互联网+旅游度假”、“太极拳+互联网+赛事创新”、“太极拳+互联网+020”等方,都在尝试跨界融合。尤其是在2015年举办了首届国际太极拳网络视频大赛,吸引了国内外近500名选手参加。是“太极拳+互联网+赛事创新”产业模式的首创。通过互联网的在线交流形成辐射性传播,促进太极拳传播与受众的良性互。在与之不同跨界融合中,世界太极拳网利用其综合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更加注重太极拳文化、名家教学、珍贵资料、太极养生、研习心得和图书音像制品的传播。2015年,其微信平台通过“太极拳优秀人物评选活”拉和聚合了大量粉丝,而这些粉丝的转化则通过线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及赛事进行消费拉。在2016年4月举办“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的活,将太极导师培训、太极高峰论坛、太极摄影大赛、线下赛事+旅游服务、颁奖典礼、影视制作等线下与线上互整合,形成一系列的活营销和宣传矩阵,试图在“太极拳+互联网+旅游赛事+线下培训”等方进行产业整合。2012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则通过其精良的“太极拳名家教学视频”吸收了约1620万名的会员,联合太极拳6大门派最重要传承人,126位大师,1105个太极拳组织与武馆,构建了庞大的线上消费体系,实现了“太极拳+互联网+O2O”的电商模式。

在以机构、武馆和个人太极拳网站为传播核心的垂直领域,通过机构和个人的影响力,逐渐形成以“太极拳+垂直网站+移媒体”为主要传播模式,构建了精准定位的个人粉丝消费群体。例如由马云和李连杰联合创办的“太极禅”系列,通过太极禅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经过四年的实践推广,形成针对年轻人而开设的太极拳《云手》和《云手FIT》系列课程的创新,太极拳教练认证等,使得太极拳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同时围绕高消费人群,设计了一系列太极主题的生活产品,涵盖了服装、食品、生活用品、旅游产品等,并且在2016年3月1日,实体“太极禅生活馆”在北京落户,形成以太极拳为核心,展开香道、茶艺、书法等高端生活体验的消费实体店。而在个人太极拳网站领域,更多的体现在以传承人为核心,以太极拳武馆或培训中心为依托,通过个人影响力及互联网或微信平台吸收粉丝,进而转化为线下培训消费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相对简单,也是目前太极拳大众消费转化的主要方式。但是因其网站或新媒体的更新及维护并不都是由专业团队来进行的,以及教学团队的单一性和有限性,故而其未来会不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还有待于传承人在“太极拳+互联网+连锁实体”的模式上寻求更有效的突破。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移设备来获取信息,而移设备特有的触摸式交互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更直观的操作体验。比如众多交互式教学APP的涌现,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在“太极拳+移互联网”领域,据粗略统计,截止2016年3月,太极拳类型的APP应用软件约有50多款,几乎都是以可视化或交互式的太极拳教学为主。这其中90%的APP是没有办法实现盈利的,只能起到普及传播的作用。从消费者角度而言,这些制作精美的太极拳教学APP足了很多年轻太极拳爱好者的需求,但在中老年群体中,由于智能手机及APP装载的习惯并没有普及,并不是有很多中老年受众能够看到。同时受制于APP产品设计及装机成本方的考虑,很多机构并未考虑投入很多资金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但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考虑,如果能够实现“太极拳+APP+社交分享”、“太极拳+APP+健康医疗”、“太极拳+APP+互动学习”等模式的创新,“太极拳+APP”也会在未来成为“太极拳+互联网”消费的主要驱动和转化。另一方,以微信平台为核心的太极拳推广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由太极拳综合性门户网站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主流的太极拳移动传播平台,部分太极拳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已经突破30万,成为广为转发和热议的太极拳学习园地。而以机构或个人为主的太极拳微信号也逐渐以特色的内容生产占据一定的粉丝市场,为其线下培训及产品的转化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2015年下半年,以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为主要阵地的太极拳移动网络教学逐渐兴起,“太极拳+微信课+实地培训”的创新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太极拳传承人效仿。

三、“太极拳+互联网+N”的产业模式探析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太极拳的传播及产业化发展,首先要明白“互联网+”的特性,要明白互联网的思维才能更有效的找准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核心是以互联网的思维去整合和反思自己的产业,而并非是以自己的产业去整合互联网。因此互联网仍是一种传播技术的革新,“互联网+”与太极拳的融合是模式的创新,而非人的欲望的创新,在此意义上跨界就是一种融通方式的变革。因此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技术,和太极拳的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太极拳+互联网+N”的产业模式和传播模式的创新,这个“N”即是由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传播者的用户需求所决定的。

互联网是一个足用户基本需求的桥梁,对于太极拳爱好者而言,他们的基本需求大致可以分为身体健康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社交认可的需求,实践自我的需求等方

在身体健康的需求方,近几年关于太极拳与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广泛,涉及慢性病治疗、癌症康复、身体机能恢、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因此以“太极拳+互联网+健康医疗”是当下的趋势。在2015年11月“太极疗”的产业融合应运而生。“太极疗”一方整合了全国成百上千所太极拳馆,为太极拳师提供了更多更专业的工作机会;另一方,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可以方便地对接到每家医疗机构的术后康复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用户可以通过“太极疗”的线上平台,预约拳师上门,或者太极拳馆的到店服务。“太极疗”CEO张新说,虽然“太极疗”应用了O2O的模式来进行运作,但“太极疗”更为长远的发展是希望以O2O平台快速获取用户,建立起移动医疗的大数据[⑤]。虽然在“太极疗法”的临床研究方还需要进行很多跨学科的研究,但是无疑通过“互联网+”太极拳这项古老的运动切入到移动医疗细分市场的定位及用户需求是一种太极拳领域的融合创新,而移动医疗的大数据和大健康服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精神文化的需求方,太极拳对传统文化包容、吸收和借鉴的融合展示了其智慧的一。太极拳爱好者痴迷它,不仅仅因为它能够为其带来健身的效果,同时在心性修为和精神信仰方面亦能够获得提升,因此在文化精神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其提供更有价值的线上或线下的文化消费。以“太极拳+互联网+传统文化体验”为产业模的综合实体体验馆逐渐替代了单一武术或太极训练为主的拳馆,结合书法、茶艺、香道、国学等多元文化体验和消费模式的“太极禅生活馆”就是一例,在普通消费层,诸多的太极拳馆也开设了相应的书法培训、国学课程、茶艺培训等,逐渐足太极拳爱好者多元的文化生活消费。

“太极拳+互联网+旅游度假”也是近几年的太极拳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在政府旅游发展的诉求及推动下,各种“太极拳+旅游赛事”的兴起已经成为多个旅游城市的经济拉动,除了具有太极拳发源或地域文化优势的温县陈家沟、永年广府及武当山等地,“太极拳+旅游产业园区”的模式相对成熟以外,“丽江国际太极拳论坛”、“三亚南山世界太极拳文化节”、“广西巴马太极拳度假培训”等模式也在吸引着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的青睐。通过太极拳品牌赛事,整合太极拳消费市场,进而拉动区域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旅游市场增长。从太极拳爱好者的需求角度来讲,“太极拳+旅游度假”也是其精神文化消费的体现。这种模式中,互联网作为太极拳爱好者与区域旅游部门或机构的连接桥梁,其借助互联网可拓展的增值服务还有很多提升和待掘的空间

从太极拳爱好者社交和自我实践的需求方面来看,“太极拳+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模式也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太极拳爱好者的网络社交主要依赖于QQ群、太极拳论坛、百度贴吧、优酷视频、微信群等渠道,并没有出现一款基于LBS为服务核心,以整合国内太极拳爱好者、太极教练、拳艺展示、太极拳馆、社交分享等功能的综合社交平台出现。而在健身APP领域,2015年以来热门的健身应用和社交软件已经逐渐抢占了大量的粉丝资源。这一对庞大的太极拳粉丝群体来说,未来“太极拳+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将使得太极拳分享无处不在,例如你没到一个城市,打开软件就会发现周边有多少家拳馆,有多少和你一样的太极拳爱好者,可以线上切磋交流,也可以线下见面一起练习。你可以通过软件搜群自己感兴趣的太极拳导师和教学,也可以直接和太极导师预约或互动。也可以通过这款软件将你每天的练拳心得、照片、微视频发布,获得自己的粉丝或赞赏。也可以每天打开看看太极拳世界里都有哪些新闻资讯,有哪些活动或新的图书及太极服发布等等。这就是“太极拳+互联网+社交平台”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的特性。

在一个网状社会,一个“个人”跟一个“企业”的价值,是由连接的广度跟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越大,这也是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你的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所以开放变成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你不开放,你就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多的连接[⑥]。在太极拳的传播领域,太极拳的爱好者、传承人、传播机构、商业机构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互联网。而真正从“互联网+”的特性及互联网思维去探索太极拳发展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最后套用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是你不把互联网当成工具跟你的行业结合起来。最终淘汰你的还是你的同行,他们接受了互联网,把互联网跟自己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淘汰了你”。

作者:杨大卫

单位:感恩太极大学堂

联系方式:15687066811

邮件:ganentaiji@126.com

 

[①] “互联网+”定义,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0qLvCVgEdXZ1eTcDYldxunH2ABjQfFgevD9is6Upp_HJUyLjH3A6NCx6MuPOZ7dRKfJD7oWV2oXpj8L6tO8lcK
[②] 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15年12月。
[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
[④]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⑤] 太极疗切入移动医疗细分市场,新华科技,2016年1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6-01/12/c_128620760.htm

[⑥] 曾明,互联网精神,《新营销》,2013年第12期。

 

统计: 1223 总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