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用拳法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我曾问陈中华先生 :“同样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功夫会差别那么大?”
我为什么会问陈先生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里包含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对于学习者而言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努力和我们得到的功夫成正比?
陈先生答:“当年我也这样问过洪先生,洪先生回答说:有的同学虽然跟了我很多年,可是他从来也没有听进去我的课。?。。。当时我很不解:他既然是你的学生 怎么会听不进去你的课呢?直到我也当了老师,教了很多的学生,我才明白当时洪老师这话是什么意思。的确,有些学生跟了我也有几年了,但看起来收获并不是很 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像洪老师说的他从来也没听进去我的课,也不是按照我的教学方法去练习,而是听完我的课自己又想出一套来。你想想,你是来跟我学拳 的,你又不按照我的教学方法去练习,你怎么可能练出我的东西呢?”接着陈先生反问我:“你在山上两年了,你也看到了有多少人来这里跟我学拳,你想想大部分 的人包括你们这几个师兄弟听完我的课,有几个是完全按照我说的去练习的?是不是接着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方法练,或者又想出一个方法来?”对此,我当然深有 会,但我还是不明白:“既然是跟你学拳,又为什么不按照你给的方法去练习,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我心里的疑问是: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既然大部分的人都这样,我们暂且称之为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来这里的学员绝大部分都有过学习太极拳的经历,甚至有的还学过多年, 少数没学过的也从视频或书籍里得到了一定的认识,早期的经验先入为主地建立起来的观念在人的意识里是很坚固的,对于后期的学习是很大的障碍,为什么这样说 呢?因为在听我课的时候,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拿我讲的东西和他的想法去对号入座,当他说‘老师讲的太好了’的时候,其实不是他认可了或者说理解了老师讲的 东西,而是和他心里固有的想法对上了,对上了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听懂了,而大部分的内容因为和他的想法对不上,也就被他排除出去了。所以实在地说他根本就没 听懂,也不可能学到身上。课后他自然还是按自己的想法练习(他记住的只能是和自己原有的对上了的东西),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还觉得完全是按照老师教地练呢。 对于学生来讲而是应该怎么样呢,以前给你讲过,老师讲‘一’就是‘一’,学生要做得就是老老实实记住这个‘一’,规规矩矩地练习这个‘一’,不要去问为什 么,一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了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对的话,还用跟我学吗?还有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练拳,不知不觉就会另外建立一个标准,标准就是规矩规矩是死的,只能是老师给你的这一个,不要想当然的另外建立一个标准,自以为这样也可以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就像物理学里讲的参照物只能有一个一样,多了 就乱了,也就等于有了标准,后学者就不知该如何学习。传承是什么?传承就好比我是一个月饼模子,这个月饼模子就是标准,而我教出来的学生就像这个模子做 出来的月饼应该都一样,将来你再用这个标准教学生,还和我教你的一样。”
陈先生的这一番话,使我深受启发,这并不止于太极拳而言。年纪大的人学东西慢,不就是因为脑子里积聚的东西太多,干扰太多的缘故吗!
我把陈先生的这一番话放在文章的前,是觉得学习首先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以后的进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谈谈我自己学习实用拳法的 一会 和认识。我在学习实用拳法的过程中,因为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经常遇到有人问我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的认识是这样的。
一,怎么样才能尽快地练好套路?
这首先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认识上很重要。(1)学习套路。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学问,在方法上都一定有一个程序的问题,或者说是:次序。就像我们上学, 一定是先从小学上起,然后是初中,高中,大学。。。学习实用拳法也是这样,当然是先从学习作开始,要是: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每一式分几(这个问 题陈先生曾无数次强调,可见它的重要性),而每一又都有它的规律和要领,细心领会这些规律和要领,一定不要浮躁急进,须知欲速则不达。初级练习要求是每 一动要分清楚,一定不能连在一起打,这样才有助于筋骨的拉长。这个要求在陈先生的教学光盘《一路详解》里有很好的说明,这个光盘一定要多看,特别是要 重视陈先生在视频里的语言说明。(2)熟悉套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一边熟悉套路一边找老师或早期的同学帮你看动作,主要是帮你调整动作和方向,以便 于达到基本的要求。(3)打拳的速度。如果每天打十遍拳,可以有一两遍打得慢一。快打有益于把握节奏,慢打有益于会动作的内涵。即便是基本要求也不是 一下就能做到的,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多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再找老师调整,如果着急,时间间隔太短并没有太大益处:熟练很重要。
学习套路就是一个练习—调整,练习—调整不断重复的过程,进步就是在这个过程里不知不觉发生的。就像上学,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 业,自然会很顺利的升入高年级。有些同学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这个心态要不得,须知,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这个阶段还没学扎实就跳跃式地进入下 一阶段,缺少的东西必会成为后学习的障碍。有些事情:慢就是快。
对这个问题陈先生是这样向我表述的:世界的奥秘就存在于次序之中(无论是平的由内到外或是立的事物在空间的安排),举例来说数学中的数字 1,2,3,4,5,6,7,8,9,它们是按顺序排列的,后的永远不能到前去,否则就不能正常使用和运行,就像推土机的链条式履带,在行进的时候前 的就在前的一直在后有了这个次序它的运行才能正常,一旦前后的部分发生错位就会挤住而停滞不前。陈先生的话虽朴素道理却深,希望同学们能好好 领会。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有一天师傅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拳打得遍数越多越好呢,还是遍数不多却强调质量好呢?林克彤师兄回答:当然是强调质量好啊,当 时我的回答好像也是这样。师傅说:应该是越多越好。当时林师兄和师傅辩论了很长时间。我呢,说实话是倾向于林师兄的观的。我记得林师兄最后的结论是:同 样的遍数越有质量越好啊。练到现在我才明白:老师是对的。因为质量是相对的,遍数是具体的,相对的质量的确应该建立在具体的遍数之上。所谓质量就是太极拳 的内在要求和规矩,就是太极拳的理。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而功夫就是时间就是量,没有大量的练习这个规矩这个理是出不来的。这就是古人说的:熟能生巧。我 每次这样讲总是有人问:这样说打错了也行了?是这样:1,对错是相对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质量要求,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打得都合乎规矩是不可能的,将来 也不可能。陈先生这样说:“所谓你练得好是你的错误比别人少,你们都觉得我很厉害,如果我的老师在,他对我的拳一定也不意”。2,练拳不要怕错。不是有 老师吗,练到一定阶段,老师自然会给你调整。练多还有一个好处:你的身体练得越开,在规矩上就越好调整
二,是不是不用强调套路动作的规范,只要能练出太极拳的内劲就行?
这是个认识问题。套路是内劲的载体,是一代代大师们经验的集合,绝不仅仅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每一个动作的设计一定有内在的理论依据在里,太极拳的 “道”就是依靠套路来承载和体现。一句话:你的动作越合乎陈先生给出的“规矩”越好,不要做“规矩”之外的妄想。陈先生的网站“视频商铺”里有很多他讲课 的光盘,都关乎规矩,又内容丰富。这些内容可以说就是外所说的‘不传之秘’,对学习而言的确非常宝贵,一定要一遍遍地多看。
三,实用拳法里为什么没有站桩
陈先生说:“没有站桩,所以没有为什么。”乍一听是玩笑,其实一句话截断了你的妄想心。不过,既然那么多的人关心这个问题,还是能正回答好。同学们都 知道,我们的一路,又称功夫架,是筑基功,主要目的是练身法,练结构。以求技击为目的的站桩其主要目的也是求结构。太极拳一路又称活桩,每一动作在结构上 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在一动与另一动的转换过程中也丝毫不能松懈。换一种方式说可能更能让你明白:原本的设计就是每一动都要像站桩一样练,因为是动态 的,所以称之为活桩,其实已经比不动桩高明了很多。
四,练实用拳法对年龄体质有什么样的要求?
从养生学来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太极拳的筋拔骨,活经络的功能对身体有很好地改善,只是要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不要急于求成。从学技击而言,中年开 始我认为也不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太极拳不是靠先天的蛮力去与人较技,而是靠练太极拳成就的身体结构和太极拳为你提供的科学的方法。举例说明:现在有 一块大石头,不是要求你靠自身的力量把它抱起来,而是给你一个杠杆让你把它撬起来。我们练太极拳得到的就是这种科学的训练方法产生的效果。所以说太极拳男 女老少都适合练。而你练的动作越准确,越符合“规矩”的要求,这个效果就越好。当然我们不排除先天力量越大产生的效果越好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五,我已经练了好几年太极拳,推手时遇到力量大的对手效果还是不好,为什么?
这个疑惑普遍存在。首先是拳的质量,就是说你打的拳是否都能合乎“规矩”。特别在推手这样动态的较量中,是否都能合乎“规矩”的要求?以我学习的经验, 初学的头几年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再就是功夫,初练太极拳的头几年,功夫还没上身,身体缺乏自控力。所谓的“节节贯穿”的力,合力,螺旋力,杠杆 力等都还不能合理的运用,与人推手时太极拳的作用效果是很难发挥出来的,这时期的较量,先天的身体条件(身体协调性,力量,反应)就起了主要作用。遇到这 种情况,有些同学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练得有问题,或者开始怀疑太极拳是不是真有实用的功能。我说大可不必这样。它的实际的功能陈先生不是无数次的展示过 吗?不能因为自己还没练到去怀疑它,甚至否定自己见的事实。要调整心态,坚定信心,按规矩要求坚持练下去,水滴石穿,所谓的功夫,就是时间,就是小乘, 中乘,大乘,要一关关的过,有一天一定也会像陈先生那样运作时动之于心,应之于手。陈先生曾经这样给我说:功夫就像苹果,不熟的时候摘下来也没用,熟透了 才好吃。功夫没上身的时候不好用,一旦成了上了身,你整个人就像一把利,出手如刀。(这种境界,真令人神往啊)
说到推手试力,有必要做一补充。这个阶段的推手,也可称摸劲,主要目的是为了试力。是甲方在乙方身上做动作,检验平日自己的动作练的对不对,通过这样 日久的练习,可以把“节节贯穿”的劲调出来。做这样的练习,对甲乙双方的要求是:甲方按照老师讲的“规矩”的要求在乙方身上做动作,乙方要配合甲方,在甲 方做动作的时候不要变招,而是应该认真感受甲方做的动作对不对,这样双方才能都有收获。陈先生经常对我们说:不能有胜负心,一旦有胜负心,就会想出一些乱 七八糟的办法,从而脱离正确的要求,这样的话,双方不但不会有什么收获,还会养成很多坏毛病。这句话我听了三年了,但我看到极少有人按要求去做,本性使 然。但是知道了这是坏毛病,一定的努力改过来:努力,要有正确的方向。
六,如何理解太极拳中阴阳?
王宗岳《太极拳论》对阴阳动静的论述有:“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双重则滞,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等。“阴阳”概念是指导太极 拳练习的核心理论,在练太极拳时则要求处处分阴阳,阴阳不分则为双重。实际练习时则主要体现于“动静”和动静之间的关系。既:有一动必有一静。比如做动作 时会要求你膝不动,或者手不动,或者中轴不动等等,就是要让你在动作上分出阴阳,别犯双重的毛病。“不要动”这个要求对于练好太极拳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记 住:陈先生在教学时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不要动”是因为它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从杠杆原理上讲,要求不动的地方,就是杠杆的支点,主动去动的部分是动力 臂,被动动的部分是阻力臂(我们假设阻力臂在对方那儿)。在物理学上,杠杆的支点是绝对不能动的,动了就会失去杠杆效应。生活中有很多好例子,比如说: 门。门是要求不动的部分,是支点。汽车或自行车的车轴是要求不动的部分,是支点,等等等。。。为了强调“不要动”陈先生专门做了有关这个主题的教学光 盘,如果你能反覆地多看,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关于阴阳动静,陈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限于篇幅,忍痛割爱)
注:“阴阳”中国传统哲学概念,是指有关联的相对的两个事物,比如天与地;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比如一个物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其实从宇宙为物质 的一个整体这个大视觉来看,天与地仍为一个物体的两个方。所以,练太极拳时,也不能把这两个概念分开理解。
七,练拳时的意念和呼吸有哪些要求?
陈先生在教学中从不轻言意气。 说:这些概念太抽象了,很容易对初学者产生误导。只要记住练拳时做往外开的动作时,想着形与力要从丹田里往外放,放的越大越好;做往里收的动作时,都往丹 田里合,合的越小越好。这就是所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呼吸是随拳式自然呼吸。
八,练拳时要求放松吗?
陈先生说:对初学者,我们不讲“松”。在这个时期,它没有意义。这个时期什么对你最有用?就是按照要求多练,把身体练开,才能为后高层次的学习内容打 开通路。不要纠结于书本上的这些类似的概念,前辈们讲的并没有错,但是你不到那个层次你就理解不了,你理解不了的东西对你就没有意义。
九,为什么陈中华老师的拳路和洪均生老师的差别那么大?
说实话,我一都不想回答这个问题:问的一学问都没有。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当他的才气和学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必会在某一天对艺术规律豁然开朗,其后在 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必然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学了一辈子书法,到死还不能‘脱帖’,他不但成不了艺术家,恐怕也算不得好学生— 究其原因,只能是才力不够罢了。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应该能反映出那些内涵?它当能反映出这个艺术家的天生性情,审美趣味,鲜明的艺术观和艺术价值取向,以及不因哗众取宠而随波 逐流的艺术态度。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这样有艺术责任感的艺术家,有了这样的艺术家才会产生丰富,饱,健康的艺术作品。洪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洪先生一生 追求太极拳艺术的精彩写照,陈先生风格独立的太极拳艺术形式又何尝不是他三十多年来辛勤探索和实践的总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更多帖子

统计: 1409 总浏览,

学习实用拳法的一点体会和认识》上有 5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