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毛巾时,教练站在我前面试劲时,总是紧张,总是手用劲或者胳膊用劲。
教练就说:感受我,不要对抗我!
这句话当时一下子刻入脑海,直到现在。
昨天办公室会议,几个人,几个说话的频道—–每个人说的话都能“听懂”,却不能互相理解。
最后倒是真有一个人,把大家的意思都简明、又同频地表达了出来。这是我目前在职场遇到的,第一高手—–没有陷入纷争,而能融合。
为什么?
我想,他不仅在听大家说什么;而且在用心的感受每个人心里想要表达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的立场,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战斗状态;而是抽离自己“主观判断”,去感受每个人。
这幅图除了一闪而过的胖胖的裸体,已经很难再定格了。
但不同的印象,为什么和学习方法有关?为什么没有看到欢笑的人,就需要看医生了呢?
有时心里有什么,就更容易看到什么;有时候,我们大脑收集信息的“模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语言、文字等表达的信息,只是浅层的一小部分。
昨天同学“考”我:这两张画,感觉有何不同?
您,觉得呢?
一位老师说:你还得修炼啊,修得分身之术—–就是自己能看见自己在做什么,就像看别人那样洞明。
我不能感受教练的“力”,而去对抗;是因为除了本能的惯性,我不会别的用力方法—–不会感受别人的力,顺着他的力进去。
生活中,我不能放松自己、感受“对方”,自动的防御;一是因为内在弱小;二则,也是因为不能抽离自己,看到全局的真实面貌,相宜而动。
去感受它,而不是对抗它:
如何它流动,就让它悄悄溜走
如果它汹涌,就让它澎湃决堤
如果它生长,就让它长到凋零
如果它绽放,就让它灿烈而死~
最后沉淀的、积蓄的是顽强丰盛的生命
更多帖子
- 大青山学拳记之三上大青山 (强烈推荐)
- 很累,但要坚持 (强烈推荐)
- 学拳不难 (强烈推荐)
- 功夫的“效益”与“成本” (强烈推荐)
在杂乱中找真章。这种清晰洞察的能力常在师父的太极与平常生活中看到。
一起向师父学习